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11 13:34:0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2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范畴。它是开展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勇气、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求新精神是一种敢于抛弃旧观念和旧事物,勇于创造新观念和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他们掌握的事实,他们建立的理论,他们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对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不满意的;根据实际需要和新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他们不符合刻板印象(规则、方法、理论、陈述)。敢于打破原有框架,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他们不敢迷信书籍和权威,不敢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想来质疑书籍和权威;他们不会盲目模仿别人的想法、言论和做法;它们并不遵循相同的模式;他们只以书为本,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我不喜欢一概而论,追求新奇、唯一性、幻想和独特性;不死板、死板、灵活地运用现有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它在其他方面与纪律精神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的特点是敢于抛弃旧观念,创造新观念。同时,创新精神是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创新精神只有符合客观需要和规律,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精神既崇尚新颖性和独特性,又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制约。创新精神倡导独立思考。

  并不是我们不听别人的意见,不欣赏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不骄傲自大,而是我们应该团结合作,互相沟通。同时,这也是当代创新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勇于创新,不怕犯错,不鼓励犯错,而是在课堂上纠正错误,害怕知道错误,这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反对学习前人的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的怀疑,怀疑应该建立在事实和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虚无主义怀疑一切。总之,我们应该从全面、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培养学生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容

  1.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他的创新活动的希望就越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他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投入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3.健康的创新情感。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锐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展开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创新意志的目的性。现代创新者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其次创新意志的顽强性。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要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造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指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

  三、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高科技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成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获得创造性成果,成为有所建树的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源,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2.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新素质高低,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些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竞争人才的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日俱增,学校的生源也就必然会增加,这样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3.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一理论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成才就需要掌握包摄面广、潜移性强、容纳度高、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忧患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4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创新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党员的历史使命,增强党员创新意识是加强我党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有利于从容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在炎炎夏日里的脱贫攻坚,或是严肃的整顿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亦或是毫不停歇的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等等,我区的党员干部大都经受住了检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然而新的历史篇章,将伴随的是新的历史任务,脱贫攻坚迎来新的阶段,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吹响新的号角,党员干部需要的是增强创新意识,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方式来做突破固有局限,更出色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有利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近期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卿在“五届广安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创新提出倡导“八项工作法”推进政府工作,纵观全局,其出处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其想法在于改变旧有不合理、效率低下工作方法,通过新工作法的倡导、推广来转变政府部门工作作风,达到务实、高效、廉洁的目的。市委副书记况乎如此,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是否更应该增强创新意识,为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今乃至将来,党员干部每一天面对的都是不再容易的工作,瞬息万变、根牙磬错,要增强创新意识,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挑战中乘风破浪。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6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通俗的讲,创新就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东西。从本质上看,创新又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扩充和丰富,从最初的经济学角度的创新,发展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循规蹈矩、冷静有余、创新不足的思维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独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善于观察,又能从观察中筛选出有意义的问题。二是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能准确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够把握方向,预测未来,选择出最佳方案。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创新由实践提供源泉和赋予动力,由实践来检验和修正。创新能力最终取决于实践能力,要通过实践成果来体现。因此,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完成创新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课堂,加强创新实践尤为重要。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新过程首先起始于人的创新意识,即创造性思维。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产生不满足感和创新的欲望,并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有别于现状的设想,然后将设想付诸实施,从而完成创新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想象,更不会有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创新活动能否成功的基础。企业管理者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思维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思维的优秀思维品质,表现为如下特征:

  1)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的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善于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既抓住关键问题又不忽略个别重要的细节,既看到矛盾的一般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性。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思考,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有人把这种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侧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在实践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剖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而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不拘泥于传统习惯的束缚,克服惯性思维、定势思维的影响。

  3)创造性思维是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在一些事物中寻找新关系、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首先表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和独立性,不囿于现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走前人没有走的路。美国企业家史密斯的成功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史密斯在继承了其父亲的遗产之后,不是投资于人们所熟悉的高利润行业,而是瞄准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创办了第一家联邦特快传递邮件公司。当时这种隔夜送信到户的特殊服务业能否得到承认,许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史密斯从各项调查的推断中认为这是大有前途的行业,坚持干下去,终于成为直接连接世界各地的特快传递邮件公司。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不是天生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提高。

  1)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观察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思维)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借助观察力对客观事物进行周密、系统、精确的观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从而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观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能捕捉到别人尚未发现的信息,从而及时采取对策。如有一位企业经理,在气象杂志中看到一条信息,下年本地区雨量将大增,雨期持续较长,他即预测下年雨伞需要量将增大。因此,决定把外地一家公司积压的20万把雨伞全部买下。第二年果然多雨,20万把伞一抢而光,企业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培养观察能力要做到耐心细致,时时注意有关的事物信息,进行丰富的联想,不然就可能熟视无睹。

  2)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3)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实现条件

  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当人们一旦习惯于从一些角度认识问题之后,便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必须努力摆脱这种思维的羁绊,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常进行非程序化决策,这一点尤为重要。

  1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学处组织的关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创新培训。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系统介绍了课程体系的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列举了国内最早进行课程的学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受到很大教育,感受很深,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思考针对我们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高度,办出自己的特色,以促进课程的全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培训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对课程的一些思考。

  一、我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目标,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景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

  二、我校在课程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意识到国家为什么把职业教育提到现在的重要地位,因为职业教育离社会最近,离经济最近,是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作为职业教育,目前的教育理念必须改变,要改变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人的认知学习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距离教学做一体化的距离还比较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教职工思想观念上还未改变,还需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宣传教育,许多人消极观望或不愿意改变已经熟练的教学方式。

  第二,目前实训基地设备不足,设备状况完全与现有的施工技术脱节。

  第三,师资队伍素质较差,很多年轻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实验室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能力不足,缺少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教职工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更加影响教学,影响毕业生质量和产学研合作。

  第四,产学合作困难重重,要想实现合作,必须具有双赢的运行机制。因为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过硬的科研队伍,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足,对企业没有引力,很难实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

  三、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授课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中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景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在实际授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任务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新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完整、接近实战的工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找出符合人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尽量安排大幅度的时间集中上其中一门课,动态实施,完全按照教学项目重组教师团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注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监控并评估。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以实现职业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

  (2)转变授课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课程和教学,要把教师转化为生产教练,把教材转化为训练手册把教法转化为训练方法、把课堂转化为工作现场。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教学中,必须以工作过程为纽带,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发挥教师的生产教练作用和教材的训练手册作用,通过合适的训练方法,在工作现场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品得、形成素养。

  (3)转变考试形式

  即结果考试转向过程考评,从传统考场转向工作现场(模拟)。要在工作现场进行过程考试,边学边考边评,不断反馈,不断纠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开阔了视野,确定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我明白课程体系的,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我们大家的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使我们的学校的专业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7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即生存,创新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而体育教育将其具有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必须从两者的关系说起。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1.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体育教育如何和创新相结合呢?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个性培养。

  2.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潜力

  2.1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民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上我都会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立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创新意识会更为强烈。

  2.2培养创新精神。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一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禁钢着各位体育教研人员,一味地遵循着“讲解一示范一分组练习一巡回指导一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使得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个体差异,与当前素质教育背向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方法是研究认识问题的途径。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式,探索研究知识创新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力求达到知识的创新。三是发挥体育的自身优势。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2.3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及时鼓励、肯定,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

  2.4培养创造能力。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素材,改革教育方法。不能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创造能力。

  3.依据创新教育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3.2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一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三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8

  通过对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学习材料的深入学习后,本人联系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度,监管改造工作也要紧紧结合时代要求,用发展的观念去解放阻碍监狱发展的思想。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到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监狱各项纪律和规定,被改造的服刑人员能否接受。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之间的联系。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效果,监狱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我们的思维同样需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创新思维,对于基层监狱人民警察来说颇为重要,它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责任。在实现基层监狱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做创新思维的模范,结合工作实践,以创新思维统筹兼顾加强管理,把单位各项工作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都想到,把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都想到。以思维创新推动工作创新,努力实现监狱基层工作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9

  在现代社会,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掌握改革创新的核心意识,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并不断创新和进步。但是,如何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强化对改革创新意识的认识。改革创新是实现持续进步的关键,是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对创新和变革的紧迫感和动力感。

  其次,找到自身创新动力。人人都可以创新,但创新要有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自身的要求和目标。因此,要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要坚定追求更高水平的信念,还要认真分析个人独特的优势和优点,找到更多的自我激励。只有发挥自身潜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功和价值创造。

  再次,要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改革创新的源动力,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了解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和数量变化,认真分析市场瓶颈和发展机遇,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策略和决策。只有与市场同行,才能保证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要拥有一流的团队。强大的团队是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和协调能力,在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指引下,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成员的机智和智慧都需要不断地增强,这可以通过内部交流、学习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实现。

  综上所述,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和意识,找到个人创新动力和源动力,保持敏感度,关注市场需求,拥有一流团队的推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功。

  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作为个人和企业,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追求自我,才能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实现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成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0

  “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国外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德伯拉爱弥顿的“知识创新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都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特别强调“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的重要性。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才有可能实施,创新成果才有可能实现。20xx年7月1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高校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理论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

  有关创新,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研究最多。最早研究它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Galton),在他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他研究了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之后,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以及1930年心理学家华莱士的《思维的艺术》两本著作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以吉尔福特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力”给予足够重视,认为创造力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十分重要。70年代后,创新的研究更加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教育议程高度上来。

  我国较早关注创造性的是陶行知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那时他对创造性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到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1世纪的研究比较关注创新人格。

  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核心因素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及定式思维,打破常规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与新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善于综合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创造性思维之父爱德华(Edward)认为“创造性努力”和“创造性态度”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创新绩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勒(Heller)将测量创造性态度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Schaefer研发了一套创造力态度测量(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标准化修订。巴塞德(Basaduer)与华德福(Hausdorf)设计了一系列创造性态度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产生新思想的途径以及评价手段优劣等。另外,我国许多学者采用思辨的方法对创新意识进行研究。

  3、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创新人格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本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特征的概念。其研究始发于19世纪后期,早期侧重鉴定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20 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倡导:创造性并非特殊天赋,而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的观念。在现今的研究中,阿比勒(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问题解决者的`创造力发展。戈登(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相关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策略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该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目标。

  创新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Kessler和Alok整合了创新速度理论,认为创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从而会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最终成功。Robert D。 Hisrich与Michael P。 Peters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技术技能、创新管理技能和创新个人能力技能。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手抓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也就是要革新的心理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55%靠心理准备(即意识),10%靠积极暗示,35%靠行动。目前很多学生不能说不用功,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需要培养学生超越自我。这就要求对自我过去的否定、现状的挑战、未来的向往。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者彼得圣吉提出五项修炼法,认为最核心的修炼就是“超越自我”。自我超越也是创新意识的实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应把追求自我超越与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个人在实现成就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培育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核心。

  另外一些学者将创造精神称为“创造性人格”,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包括: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以及自信等因素。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艰苦的耐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勇气,其创新能力培养往往也难有成效。当然,创造性人格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的目标。

  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有效管理机制来保障实施。同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策略,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独特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规律及特征,确定创新人才的类型,探讨创新成功的路径。其次,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坚实的基础上,体现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技术与创新技能的综合把握等优势。最后,采用课堂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手段,通识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培养方案。

  首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方案总体上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个环境:营造一个适应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二类基地:完善大学生校内创新实验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三种能力:培育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扩展知识的能力。四维结合:完善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结合、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人格的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结合。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构建“一条龙、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此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目的在于体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启发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其次,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而专业知识的培养为后续创新教育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如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传统专业意识。另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当然,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宽口径与厚基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对一部分课程设置不同的深度,同时开设丰富的任选课程,以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深造。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按照“课程交叉渗透”的理念,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包括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加强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统筹协调。设置总揽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创新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加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淀提供一个更宽阔厚实的知识平台。

  另外,注重多学科全方位综合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这样不仅有利于博采众长,也有利于占据制高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兼修一些理科和文科的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学习并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1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表现于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体育能力也将发生变化,以为通过体育能力的发展而培养和完善其它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表现为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势和理性精神。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还可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突出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力和智力水平的实践活动中以创造佳绩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要善于获取识,永远充满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首要任务。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学指导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从单一的生物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要改变学生以住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不断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培养,应把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及社会上去学习,寻求创新的灵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但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必须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体育课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向社会体育延伸。课内突出教学过程,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为主。课外突出体育实践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锻炼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

  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则会使其丧失信心,抑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4.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时代的精神培育、升华人的主体精神,增强人的自立、自强、自信、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乐于投身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坚持体育活动的习惯,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精心设计体育课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体育课程在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发展和培养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人文价值,多关注学生对体育人文的理解和实践,重视学生体育智能观、体育价值观、意志品质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体育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内容,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凸显,真正作到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愉悦体验,实现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多方位培养。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发展的动力,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要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就要克服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就需要分析其原因,注重标本兼治,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升作出贡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

  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下降,在应试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匮乏。在大学期间,学生目标单一明确,即修满学分拿到毕业证,易导致其对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平时很少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意识。为此,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坚定信念,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困难,从而实现自身理想。

  2.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当代大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创新的源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源于教师的引导与教育。由于很多教師在思想政治上对学生缺乏正确引导,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1];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以讲授为主,按部就班授课,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与学生互动较少,无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压制,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上的这种单一模式迫在眉睫。

  3.学校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和工具进行学习。虽然学校的图书馆内藏书较多,资料也很丰富,但一些学校为了保护某些资料受损而不对外公开。又如一部分学校的期刊、校报向教师免费发放,而对学生则要收费,这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摄取。一些学校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授课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或者某些精品课程当中才能够得以应用。不仅教育教学需要公开透明,同样的`教育资源也必须公开透明,充分利用,学校要改变自身的保守落后思想,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水平高低,不仅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更多则是体现在实践活动方面。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人本身”。大学生只有经历了实践,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3]。

  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去,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年华,智力水平和创新热情也正处于上升期,拥有创新的最高潜力,但这潜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构建和激发的,而实践活动恰好给予当代大学生激发自身创新潜力的绝好时机。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情况下,要不断涉猎各专业的知识,积极地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中去。例如:挑战杯、电子设计、沙盘模拟、趣味小组创新协会和创业大赛等活动。大学生还要努力争取科研立项、专利申请和论文的发表,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以拓宽和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生事物,接受优秀的外来文化,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为积极创新保驾护航。

  2.改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对于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差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耐心指导与悉心鼓励,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4]。

  教师必须重视对大学生们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主动创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看一些精品课程,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的研究现状,查询相关资料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专业知识。通过网络互动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得学生能够实时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现阶段发展水平,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学术科技活动、社会服务等,积累创新所需要的经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能力。

  3.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开拓良好的创新渠道

  学校应加大投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大力宣传创新的重要性,努力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意识。实验室、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资源要全面放开,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活动与实践搭建平台,提供便利的条件。

  网络对于广大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方便快捷的学习与创新工具。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自由完成自主学习与创新,完成对自我的评价。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有选择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高校要建立一个完备且严格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使得网络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服务于教学,造福于大学生,保障网络运行的正确轨道和秩序。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活动,会在不知不觉中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为创新营造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3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一切将无从谈起,只有的是反反复复、停步滞留和一味的因循守旧。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三、激发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4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聆听了六节观摩课和六位名师的专题发言,亲身体验了在名师引领和各位同仁互助下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掌握了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眼界也开阔了很多,思考问题也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以解决。不仅提高了业务素质,同时也深刻感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观摩课与专题讲座,我从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更应当掌握一些对小学生创新思想意识的培养。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以下是我参加教师研讨会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通过研讨学习,让我能以另一种思维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让我知道了怎样去定位、去思考、去摸索、去创新,以使我的课堂充满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说出自己的想法,获得必要的数学创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多样的、持续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会上徐大有老师曾说过,一个因循守旧的老师非常可怕,这样不但自己不能进步,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今后我要在教材的研究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二、语言魅力无穷,时刻要注意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六位老师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她们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恰当及时的表扬孩子,同时他们的语言已经做到了严谨简练,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

  三、同课异构,风采无限

  在着六节观摩课中就有三节课是同一个课题---重叠问题,虽然课题一样,但她们都上出了自己的风格,从不同的情景导入,环节环环相扣,从易到难,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如无棣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的秦桂华老师她在上这节课时让学生运用两个圈在展示区展示,怎么样才能把重叠的人既表示在小交警的圈里又表示在小记者的圈里,在人名就给一次的情况下,学生经历了遇到困难---想办法---尝试解决---再遇难困难---再想办法---尝试解决的反复过程,最终找到了用韦恩图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形象直观的`两个圈,让学生拿着它动,比起原来在课堂上的画圆要好的多,这就是一个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四、做好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实践课程改革的途径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更新,是对教师这个实践者的严峻考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提问、讨论、探究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分析;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点评,指导或精湛的讲解。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注重课堂实践和资源整合,要学会运用专家的教育智慧补己之短,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内容,推动教育教学的行为的变化。

  五、作为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学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这次研讨,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开辟了新天地。我要把汲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让此次研讨的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 15

  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我在培养创新意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为了培养创新意识,我认为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对各个行业的发展有所了解。通过阅读报纸、杂志、非虚假的新闻等多种方式,加深了解,对于我们培养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只有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我们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向。一旦我们与社会的发展脱节了,就很容易被淘汰,失去创新的机会。所以,充分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趋势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其次,培养创新意识还需要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创新意识与积极的思维态度息息相关。要有创新意识,就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积极地对待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我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像爱迪生说过的那样:“百分之九十九的天才是刻苦的劳动。”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要敢于提问题”的精神,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创新意识。

  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些人喜欢和他人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想法;有些人喜欢独自思考,这样可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所以,要培养创新意识,不仅要注重方法的选择,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

  总之,培养创新意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要有充分的了解,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度,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创新梦想。我相信,在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中,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意识,并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创新意识心得体会02-25

团队意识的心得体会07-19

服务意识心得体会10-14

创新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03-07

质量意识培训心得体会09-02

敬畏意识缺乏心得体会11-16

树诚信意识心得体会04-03

团队意识的心得体会最新10-04

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