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作文800字

时间:2021-06-20 11:58:16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作文800字

  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作文800字

  【“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作文800字:忠为本孝为先和为贵】

  有一首歌谣这样描述孝道与家风的关系:尽孝道,讲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跟着一辈学,一辈一辈传家风。

  今年74岁的张金林是市公安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他一直践行和传承着“爱国、仁义、孝顺”的良好家风。“虽然没有正式的族谱、家规,但‘忠为本、孝为先、和为贵’的家风家训已刻在张家几代人的心上了。”张金林说。

  家风之一——爱国。张金林的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出身贫寒却爱读书,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从张金林记事起,爷爷就经常教育他要忠孝仁义,还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当时他并不理解什么是忠孝仁义,但爷爷讲述爱国故事时的神采飞扬、豪情壮志却深深地刻在了其脑海中。

  到了张金林的父辈,正赶上日伪时期,张金林的父亲被安排在黑山一带修铁路。为了不当亡国奴,张金林的父亲和10多名工人一起斗鬼子、闹罢工,几次使火车停运。解放后不久,张金林的父亲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抗美援朝中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回国后,张金林的父亲被调到沈山线彭家养路工区当巡道员,工作一丝不苟,多次排查出事故隐患。甚至在退休后,还义务在唐家车站从事看守道口工作,除了退休金外,从不拿组织一分钱。

  正是一次次言传身教,在张金林的心中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培养了他对党忠诚的高尚品格。

  张金林一辈子跟党走,退休前是市公安局的一名政工干部,爱读书、爱创作,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在他不足80平方米的家里,随处可见书、报刊和杂志。到了晚上7 时整,他就会准时打开新闻联播收看,对于时下的热点新闻、他都能娓娓道来。

  家风之二——仁义。张金林的父亲在世时,经常对子孙们说,做人要不贪不占,与人为善,这句话对晚辈的影响很深。

  张金林对待子女一贯严格,他的两个儿子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为子女“争取”。

  他的小儿子说:“遇到工作调动、个人待遇提升等关口,父亲总是对我们说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张金林以前的同事说:“张主任公私分明,从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牟利,他的两个孩子都是自食其力,没有沾过父亲的光,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家风无言,却可以奠定一个人一生尊崇并延续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父母没有用说教教过儿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式,而是用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做了儿女最好的教科书。

  张金林的大儿子在工作的时候捡到了一条金项链,及时交公,最后找到了失主;他的孙子在读高一时,捡到一个钱包,内有身份证、现金、几十万元票据,主动交给了派出所。失主非常感动,拿出钱要感谢他,却被婉拒。随后,失主给学校送了一面锦旗,学校才得知此事,并在校报上刊登了此事,发动全校师生向他学习。

  家风之三——孝顺。孝亲敬老是张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张金林的父母生前逢人就夸儿子、儿媳孝顺。张金林和妻子结婚后,新家距父母家10多公里。尽管当时交通不发达,张金林和妻子依然每周步行回家看望两位老人,送去省吃俭用下来的米面油,风雨不误。

  孩子们在这些举动的影响下也都特别孝顺。尊老爱幼、多行善事、心怀感恩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几年前,张金林的老伴患上了腹股动脉瘤,儿子、儿媳便第一时间把老人送到沈阳治疗,两人轮流照顾,昼夜交替,从不喊累。回到家后,儿子、儿媳见婆婆照顾张金林的父亲有困难,便主动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侍奉,张金林和老伴本来很担心儿媳照顾不了老人,没想到老人在她孙媳妇那里住得十分舒心。儿媳妇知道老人喜欢吃饺子,便隔一天给老人包顿饺子。

  爱国、仁义、孝顺,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朴实家风,它不是门楣两侧的牌匾,也不是承载于文字的祖训家德,它只是只言片语,一辈辈言传身教。

  【“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作文800字:我的母亲八十三】

  母亲今年八十三。老人家生日前夕,我们弟兄仨在家团聚,母亲扳着手指对我们说:“我进八十三岁了,这一生过了不少难,看着你们弟兄仨,看着孙子孙女曾孙们一个个的,值!”

  母亲一生以忠厚为本。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未说过一句粗话,也从来没有与人拌过嘴。“人善人欺天不欺”,这是她信守的一句民谚。她总是用这句民谚告诫我们弟兄三人,为人处世要与人为善,不要怕吃眼前亏。也正是由于母亲的这些谆谆教诲才成就我们弟兄三人健康的人生轨迹。母亲说,这叫“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母亲岀生在大户人家,小时候就念过几句书。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能写几个字,绣几种花,还能唱几首歌,来几个民谚什么的。前年,我们带才几个月大的小圆圆回去,母亲逗她的曾孙小圆圆时,小圆圆双手将自己的一只小脚无意中搬到到了小嘴边,母亲笑得合不拢嘴,信口来了句民谚:“脚脚搬到口,问脚几时走。”大家都笑了 ,圆圆也笑。

  母亲岀生时家境已败落,但书香气息还未散尽。母亲讲,老屋后有一块一亩多的院宇,院宇中有一处水榭,水榭旁搭有一个高台专供唱戏用。夏夜纳凉时祖母喜欢在这儿开故事会。四叔喜欢躺在竹床上吹口琴,吹奏的《关山月》、《梅花三弄》什么的。四叔五叔六叔自制了一套皮影,闲暇时便演起了“西游记”。母亲说四叔教唱的一支《心声曲》很好听,自己至今还能记上几句:“青天高高,太阳照照,云儿渺渺,风儿飘飘……”这些在母亲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实,母亲的名讳就透露着书香之家的气息。母亲出生时外公给母亲取名“毓贞”,一个既古朴又典雅的名字,尽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书香特征。正因为如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派出所在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时,竟然将母亲的名讳写别为“育珍”二字,显然被不知其义而大众化了。母亲自嘲地说错就错吧,反正读音都一样,谁叫我不是“解放牌”呢,如今的年轻人写不出我名字也在情理之中。一直以来,“毓贞”这名讳多出现在家信往来和母亲的亲笔签字中。随着社会的进步,通信手段被现代化了,家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母亲再也没有机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但她的名讳“毓贞”二字始终刻在我的脑海中。

  母亲告诉我们,不管家境如何,书香之气不能丢,要学会苦中求乐。叔伯姐妹中母亲排行第五,本房的兄弟姐妹都按大户人家的规矩称其为“五姐”。姐妹中母亲虽然年龄最小,可读的书数她最多。母亲读的是私塾,国文、算术、图画等课都非常喜欢。《幼学琼林》《诗经》等传统文化课中的内容她至今还能背上几句;母亲嗓子天生的好,打小喜欢唱歌,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如《秋水伊人》什么的,至今她还能哼上几句。母亲学习很讲究方法,喜欢躺在床上思考,写作文想到的好的句子时,哪怕是五更天,母亲也会立马起床用笔记下,怕天亮醒来时忘了。我们读书时,母亲经常现身说法提醒我们,这个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遗传到我们弟兄身上,让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