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时间:2022-12-20 17:56: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1

  2、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是什么?

  答: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2、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教学设计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2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学设计意义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计划,作为上课主要依据。教学计划通常包括:班级、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教具、学具准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设计、板书设计和自我分析等项目。

  二、教学设计的要求 :1、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地规定出传授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基本技能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2、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4、根据教学目的的进行学习评价,以便及时地控制、激励和调节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先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通过钻研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掌握教材体系,熟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出教学地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重新组织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足;易难适度,详略得当。选择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具体地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以及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既要了解全班的一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圆满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策略一词泛指计策和谋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策划和谋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了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流程总是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体现。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

  本章试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观点最早可追溯至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充满唯物辨证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认知结构无法直接整合外部信息而引致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过程,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过程。当儿童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信息时,认知处于一种平衡态,当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平衡态即被破坏,必须通过重组和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在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斯腾伯尔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对知识意义的生成--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则研究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知识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教学观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生成性教学认为学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三)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应体现如下三要素:1.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组织、加工和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生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的基本操作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应包括下列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进行目标分析,确定当前学习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情境应尽可能真实,提供有助于意义生成的实例,并把注意集中于学习的主题。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应对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予以必要的帮助。

  4.学习过程设计根据所选择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如前所述,可采用指导生成型设计,或协作生成型设计,或独立生成型设计。但每一种设计都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提倡学生自动、自助、自学。对于不同的层次的问题,学习过程设计应有所不同。生物学的学习一般有三种水平的问题;一是基础性问题。这是初等水平问题,多为陈述性知识,多用同化的学习方式。二是综合性问题。这是中等水平问题,一般属于程序性知识,要运用同化或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要有利于能力培养。三是创新性问题。这是高等水平的问题,多用顺应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设计应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多向交流,以进一步挖掘主题的内涵,促进知识意义生成。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应包括:①创设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②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一步步生成后继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引导学生学会做什么,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要代替学生思维。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生成的要求。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五)优点与局限生成性教学策略有许多优点。主要是:第一、促进智力发展。因为通过亲自建构知识意义,可以使学生按照将信息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知识和能力。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具有刺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第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建构知识意义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一经掌握,就具有强大的迁移价值。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自身能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所形成的记忆能长期保存下来。 生成性教学策略又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低。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二、替代性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倾向于学生当前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的材料,例如一个事实、一个概念、一个规则、一组联想、一种关系等加以组织、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促进认知结构的重组、丰富和发展。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机械的、被动的。有效的替代性教学必须是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 替代性教学策略倾向于接受学习的理论观点。把接受学习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从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成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知识需要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因此奥苏伯尔强调,在理解接受性学习的概念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区分开来。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不是一回事。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来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它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可见,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同时,必须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区分开来。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接受学习可以是主动的接受,也可以是被动接受,这与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兴趣动机以及学习的能力和基础等原因有关。不能把接受学习与被动学习划等号。因此,替代性教学的学习过程能否变得有意义,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为只有当联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新知识。为此,要使替代性教学变得有意义,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学生要具有进行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的意向;

  2.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与学生的潜在发展区相适应并具有逻辑意义,且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作为新知识学习基础的有关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可利用性。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系统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泰来农场学校 林青明

  系统性教学原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到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对学生的重要性。现在我将我对语文教学中的系统性及系统性教学原则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握好“单元提示”抓住统帅全章的纲领

  教学中不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脉络和重难点,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我以本学期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为例来说,本单元共有《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五篇课文,有的注重说明的顺序,有的注重说明的方法,有的重在说明的语言。单元提示里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每篇课文前也都有提示。有了单元和课文提示,我们教学时对整体和重难点的把握就明确了,也就是把握了带领学生登临知识殿堂的路线图。把握不住这个提示,也就失去了这个路线图,课堂教学将陷入迷途,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而“提示”恰是一幅单元和课文的鸟瞰图,只要弄清此图,便可以从各个角度识得庐山真面目了。因此,对“提示”的把握不可等闲视之。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理解,并以此为纲,统帅教学。

  二、以每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系统性教学

  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为精读课文,《桥之美》、《说“屏”》为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必须讲深讲透,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都全面了解掌握。三篇精读课文每篇都应该安排在两课时以上。略读课文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和提示。两篇略读课文都只需一课时。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符合当前学校的要求。

  三、文后“研讨与练习”应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人教版教材文后的“研讨与练习”是编者根据《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是突出重点、难点,完成由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方法。每次我在设计教案时就把文后研讨与训练题考虑进去。这些题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中国石拱桥》课后有五道“研讨与练习”,第一道题重点是把握石拱桥的特点、说明的顺序;第二道题重点是把握说明文语言讲究分寸的特点;第三道题是拓展延伸阅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第四道是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这些词语都要让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而且还要会运用,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这五道“研讨与练习”不仅要处理完,更要处理好,在“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以课后“研讨与练习”统帅课堂教学,是把握重点、突出难点、不使教学偏离中心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我总是认真的探索教材的系统性,尽量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建构中能够科学系统。上面所言是我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我愿意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钻研总结。

  拓展: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探析03-09

体育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03-28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2-25

教学设计基本格式和要求02-06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结构和原则03-1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3-05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教学设计与反思02-23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的教学设计03-16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的数学教学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