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业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1 08:50: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农业教学设计(通用2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教学设计(通用22篇)

  农业教学设计 篇1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课前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荒漠和草原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自然景观

  2、位置3,气候特征及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导入自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1、那个地方的瓜果最甜?

  2、济南明水地区的天然气是从那里引进来的?

  3、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在什么地方?

  引出西北地区

  探究展示

  自主尝试

  一、荒漠和草原

  1、西北地区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2、分西北地区的大致位置。

  3、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4、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5、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分部的?

  点拨提升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第74页活动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

  1、内蒙与新疆的代表牲畜什么?

  2、新疆地区的农业分布在什么地方?

  3、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的又是什么?

  4、为什么新疆地区的瓜果和长绒棉特别出名?

  点拨提升

  阅读活动P 76--77新疆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坎儿井?

  提升检测

  巩固练习“学习检测”基础评估

  布置作业“学习检测”能力提升

  课后反思

  农业教学设计 篇3

  展示学习目标: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

  3.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及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条件及现状。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8—P10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2.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动题。并小组合作完成。

  自学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黑土地----东北平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1—P12的内容,完成下列内容任务

  1.观察图6.6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

  成果展示: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课堂总结:结合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测试: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由学生介绍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导入,老师注意提前课下与学生沟通好,介绍时间不要太长。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教学反思

  得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事先了解学生并事先让其准备好,以免影响上课效果。如果学生有旅游时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学生,图片导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学习资源(导学、效能作业、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农业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一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农业教学设计 篇5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参观蔬菜大棚或请农业专家为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反映农业变化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

  板书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说明:配图解说,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师生评议。

  (说明:初读课文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把字读准确、是否把句子读通顺上。)

  三、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字词。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2、课堂讨论交流,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思考以下问题:

  ⑴图上画了些什么?

  ⑵“兴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语境理解。)

  ⑶谁能把“我”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⑷谁能用“兴致勃勃”说一句完整的话?

  4、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师:同学们,这位爷爷你们认识吗?他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培育出来的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爷爷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学生读文,指名回答。

  师:假如你是讲解员,会用怎样的语气给参观的人介绍袁隆平爷爷的科技成果?

  学生扮演讲解员介绍。

  5、学生自学第3~5段:

  ⑴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讲解员,会怎样向参观的人介绍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的技术?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种棉纤维不需经过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现出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药,只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因而又叫有机棉或生态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纺织品能长期保持本色,无化学消毒和染色的残留物质,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纺部门的青睐。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养分,配制成营养液,让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无土栽培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或水培。它与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浓、色艳、花期长,节约养分、水分和劳力,清洁、无杂草、病虫害少等优点。

  ⑵小组交流,评选组内最佳讲解员。

  ⑶班级交流展示。

  (说明:看图与课文结合读课文,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扮演讲解员,可以促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励想象

  1、师:小朋友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假如你是农业科学家,你将会怎样做?把你想象到的内容先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农业教学设计 篇6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农业生产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农业的发展是区域各种资源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综合性较强,通过对美国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标解读: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让学生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知识迁移能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2、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讨论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并用联系、比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国黄河的综合治理。今天我们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美国是发达国家,是因为他拥有发达的工业,其实美国不仅拥有发达的工业,还拥有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其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这节课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学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媒体展示:美国农业生产状况)

  推进新课:

  一、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读《美国地形图》、《美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提示:美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有何影响;地形分布有何特点,对农业有何影响?)

  水热条件适宜——(纬度位置与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地势平坦广阔——(平原面积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机械化作业)

  土壤肥沃——(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经,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国年降水量分布)

  活动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课堂活动:分析地形条件对美国农业的影响

  2.读课文P52,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从书中找出

  交通运输条件好——(阅读材料:《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出)

  国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参阅课文P55—56《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得出。

  活动2: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承转:由于以上原因为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奠定了基础)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从书中找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课文P52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表现。

  活动:对照课文P53,找出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农业区名称,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国“乳畜带”:

  (1)位置——美东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条件——多汁牧草;消费市场。

  2.了解美国小麦带:

  (1)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平、土肥、气候适宜。(对照课文P51地形与气候图)

  (2)二种不同种类小麦的分布位置。

  简介春小麦与冬小麦播种与收割的季节差异。当地以种植哪种类型的小麦为主。

  3.了解美国的“玉米带”:

  (1)位置: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与其它农业区的相对位置。

  4.要求学生回忆农业生产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讨论: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其体现了农业发展的什么原则?

  美国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是山脉,中部是美国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国西部阳光灿烂,光照强,东部地区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充足,而北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由于美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农业,这为美国农业专业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实质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原则。

  知识迁移练习:

  1.试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两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异同。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课堂小结:

  ¨一、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 1、自然条件

  ¨ 2、社会经济条件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 1、地区专门化

  ¨ 2、美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带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七、课后反思:

  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取以美国农业为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节内容为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专业带的分布。我对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已具备的知识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内容庞杂,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业、城市,人口问题等等,关键在于区位因素分析。美国农业带类型教材中涉及八种,每一类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规,需要在课堂上一一介绍其分布位置、原因、特点等。如此一来,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地理原理例证或验证,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农业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这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叹,,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子们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新闻记者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所以一、二年级的新闻记者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新闻记者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新闻记者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投影片出示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良种的照片。

  2.师导言:

  同学们,这位老爷爷你们认识吗?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爷爷,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提高了不稻产量,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农业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新课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袁隆平爷爷的像片时,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随之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便会自然产生。)

  二、层层递进、引导读文

  1.初读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汇报(每人读一自然段)

  (3)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读时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初读课文应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过高,这样便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再读

  同学们非常想了解农业有哪些变化,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明白的,有信心吗?好,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2)汇报,要求用书上的话回答。

  师板书:杂交水稻温室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

  (过渡语的设计,亲切而又简单,起到激发、鼓励学生阅读的欲望。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读书,既调动了学生新闻记者的兴趣,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3.探究读

  怎样把课文读新奇的语气呢?

  (1)小组内练读(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班上汇报

  (3)评价(评出优点,如果你认为谁哪个词、句,读得不如你要给予示范。)

  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正确评价他人等多种能力。

  4.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们给它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学生通过几次读课文,不但在阅读方面有了收获,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5.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后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对小学生而言,不更是如此吗?这一读书过程的安排,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谁不想分享这一快乐呢?)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的角色意识。)

  三、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音节认读生字。

  3.组成词语充分调动民生字。

  4.做游戏(找朋友)认读生字(教师参与)

  5.交流识字方法。

  6.把生字编成儿歌认读生字。

  (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老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反思:

  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中主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杂交水稻、大棚模型、无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几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们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感受农业的变化,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回顾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本课要求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字。读的方式有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找朋友游戏等。以多种方式、变化节奏让孩子们在高效的、张弛有度的氛围中始终保持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这样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识字能力,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以回忆的方式既记住字形,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识字,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

  2、通读课文后,提问:文中介绍了几种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读一读,再交流你的看法。

  孩子们自己选择读,有的孩子读出了对袁隆平爷爷的敬佩之情,有的孩子读出对蔬菜大棚的新奇,彩棉给我们带来的惊喜……自由练读后再全班练读评议,这样探究读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评价的能力。

  对大棚模型感兴趣的同学在交流时,引用了书上的词语: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把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丰富的想象融汇在一起,描述了寒冬时节大棚内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色和瓜果飘香的丰收景象——“大棚装进了春天和秋天。”对杂交水稻感兴趣的孩子把以前水稻的产量和现在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对比,认识到了袁隆平的伟大成就的确引人注目。我也相机把在网上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既增加了对农业新科技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理解得很准确。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不到位,没有激励所有孩子表达的积极性。

  2、最后的想象拓展,孩子们没有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五花八门,异想天开,不尽人意!我以后要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使之视野开阔,想象合理。

  农业教学设计 篇8

  教材说明

  本章分自然特征与农业、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两节内容。

  第一节是对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分为“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两部分”:“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第二节内容分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江河的源地”介绍了三江源地区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为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讲述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三项内容。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教学重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引导、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二、新课教学

  1、世界脊梁

  教师: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位置和范围。

  出示教材图9.3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简要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学生指图回答: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教师展示图片: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

  提问:青藏高原上为什么这么冷呢?

  学生:因为青藏地区地势高。

  教师:在中国地形图上看青藏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估计一下,高原平均气温比同纬度东部平原约低多少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oC。)

  学生:思考回答。(低200C左右)

  教师:青藏地区地势高,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学生:气候、河流、动植物、农业、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阅读教材第85~86页图文资料)。

  (1)请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并用笔在图中圈出来。

  (2)归纳青藏地区的地形特点。

  (3)比较同纬度的成都和拉萨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

  农业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农业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简说: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样,采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图文结合十分紧密,因此,建议老师们采取“图、文、字”结合的办法呈现生字。可以制作下面描述的课件(或者复合投影片)呈现生字。

  第一段:画面右边是文中插图,左边是课文。课文中“致、勃、农、技”加注音,“农、技”两个生字为红色,其余的字为黑色。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农、技”两个生字,当学生认识后,教师点击生字,使之变成黑色。

  其余自然段与之相同。

  2.写字。

  建议把指导重点放在“绞丝”的书写上(纺、织)。写好绞丝的关键在于写好两个“撇折”:第二个撇折稍大,两个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给学生讲,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第二个折要写成“提”。

  (二)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四)朗读感悟

  本课有些句子比较长,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

  由于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已经不是难点。本课词语较多,还有许多专业术语,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引导学生查成语词典自学,也可以这样指导理解:

  (1)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2)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个成语,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几个专业术语可以不讲。如果学生提问,可作简单回答。如,杂交水稻:一种产量特别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种庄稼的土地。湿度:水的多少。光照:太 阳光的照射。吐絮:(看书上插图,再出示一只“棉桃”──图画、实物、课件均可)这里是指棉桃刚刚张开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帮学生理解意思。 如,把糖放在水里,即糖溶解在水中。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点读读记记课后列出的四字词语。

  (六)实践活动

  参观当地的科技展览馆,回校后交流参观所得。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冬季作物种植或在大棚中栽种的农作物。

  农业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想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思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动3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农业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三、主题结构

  四、教学设计

  【导入情境】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即将举行,组委会要招募了一些志愿者帮助参与设计交易会的相关活动,我校八年级的部分同学想争取到本次社会实践机会,正在抓紧时间做模拟训练。来吧,加入到我们的训练之中吧!(老师课前准备任务卡,课堂上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卡完成训练任务。)

  主题一:农业的概况——产品分类摆放

  【问题情境】

  贝贝领到的服务任务卡上写着:请根据农产品分类,将上一届交易会的获奖产品按类别在会场入门口展出(附报名参加农产品交易的参展产品:山西的富硒小米,安徽的有机中华鳖、福建的有机山茶油、山东的大花生、河南的黄金梨、青海的酱卤牦牛肉、湖南的贡米、湖南的猕猴桃、江西的泰和乌鸡)。

  【问题呈现】

  贝贝将如何对这些参展农产品分类展出呢?

  【课堂活动】

  1、贝贝(同学甲)公布自己的方案,全班同学评议该方案。(按所属农业部门展出:畜牧产品、水产品、林业产品和农业(种植业)产品。)

  2、分小组将不同类农产品的序号填在黑板的相应分类区域。

  主题二:农业的发展——展板内容设计

  【问题情境】

  "展示农业成就、推广农业技术"是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举办的宗旨之一。玲玲领到的任务卡是:请布置一个展板,展现中国农业发展成就,并担任该项内容的讲解员。玲玲将在展板上展示哪些方面的内容?她该如何写讲解词的提纲?

  【问题呈现】中国农业有哪些发展成就?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概况。

  【课堂活动】玲玲(同学乙)展示自己的方案,并向全班同学作解说。

  【归纳小结】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变,许多地方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灌溉技术改善,许多地方实行了高科技农业;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产量不断增加,许多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农业生产布局越来越合理,许多新型农业涌现,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主题三:畜牧业分布——顾客引导与名优产品推介

  【问题情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将有代表来参加本次交易会,他们都会带来本省主要农产品。为了节约顾客寻找展台的时间,大会组织方要求各省区展台按我国行政区版图方位摆放。

  小强与小方的任务卡:引导需要购买优质的畜牧业产品的商家或顾客到相应的省级行政区的展位。

  【问题呈现一】

  有商家要订购大量优质羊毛、牦牛肉和牛奶,(小强)该把他们引导到哪些省级行政区展位呢?

  【探究点拨】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利用干湿地区与植被的关系,分析我国的主要牧区的分布。阅读我国地形分布图,推断我国主要种植业的分布。

  【课堂活动】

  (1)小强(同学丙)指图说出他的做法和理由。(引导商家去西部省份,如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这些省份是我国主要牧区,生产优质羊毛和牛奶,引导商家去青海和西藏,这里出产优质牦牛肉。)

  (2)全班同学在地图上填写出我国四大牧区的名称,并将相应的优良畜种连线。

  (3)思考:A、B两牧区牧草生长的水源是否相同?为什么?(A牧区距海较近,牧草生长的水源以天然降水为主;B牧区距海远,牧草生长的水源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归纳小结】

  因受降水的影响,我国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西的地区有辽阔的草原,是主要畜牧业区;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该线以东的东部省级行政区,林业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我国农业具有东耕西牧的分布特点。

  【问题呈现二】

  小方领到的任务是向需要购买良种猪仔鹅仔的顾客推介优良品种,玲玲要推介哪些地区和品种呢?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中国畜牧业分布图,了解我国生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的主要生产区,并说说该区域的畜牧业与我国牧区畜牧业有何差异。

  【归纳小结】

  同学们,恭喜你们通过考核,可以成为正式的志愿者了!

  主题四: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与顾客互动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农产品交易会会场布置妥当,交易会正式开始了。接下来我们还有什么任务呢?

  任务卡:引导顾客参与各种有奖答题活动(可以帮助顾客答题)

  【问题情境一】

  某位顾客来到了交易会会场的中部,看到了这样一段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第2集:〈主食的故事〉》。视频播完后出现这了一个问题,回答正确者将会得到品尝一碗米粉或者牛肉面奖赏。

  【问题呈现】

  为什么米粉是贵州随处可见的小吃,而兰州人早餐喜欢吃面?

  【自主学习】

  1、阅读了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概念。

  2、阅读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图,了解南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差异,并说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完成自学巩固练习。

  (1)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作物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是,其分布大致以为界线,导致该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南北差异、

  (2)在教材P87图4—7中填写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名称,并思考这些商品粮基地主要产哪种粮食作物,为什么能成为商品粮基地?

  【探究点拨】

  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土壤肥力(东北黑土肥沃,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较肥)、交通、劳动力等方面探究其优势。

  【归纳小结】

  小麦和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喜热耗水多,适宜在南方高温多雨的地方生长,小麦较为耐旱耐寒,北方地区普遍种植。

  【问题情境二】

  游戏:栽小苗(把代表花生苗、甜菜苗、甘蔗苗、油菜苗、棉花苗的不同不干胶贴在中国政区图的相应位置,如果贴的位置合理则可以得到一份花生和一杯甘蔗汁。)

  【问题呈现】

  我国南北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有哪些差异?

  【课堂活动】

  随机抽取班上的四位同学参与"栽小苗"的活动,抽到此任务卡的同学充当裁判,做点评并给参与活的获胜者颁发奖品。

  【读图归纳】

  根据教材P88图4—10以及我国油菜、花生主要分布图,说出我国油菜、花生、棉花、甜菜和甘蔗的.主要分布区分布,并推测甜菜和甘蔗这两种糖料作物的生长习性。(甜菜喜温凉,甘蔗喜湿热)

  【问题情境三】

  帮助顾客获得他们想要的饮料。

  交易会的展厅为顾客和工作人员准备了小瓶矿泉水。如果你想享受到你喜欢的茶,只要到相应省区的展台说出该省的名茶就可以免费领取一杯,如果你想喝其他天然饮料,也只要来到该省区展台,说对他们所产的饮料就可以得到。

  【问题呈现】

  1、下列名茶主要出产自哪些省区?

  A、普洱茶云南省

  B、龙井茶浙江省

  C、黄山毛尖安徽省

  D、武夷岩茶福建省

  2、我国还有哪些饮料,主要产在哪些省区?

  咖啡在我国的主要产区为、

  椰子的主要产区为、

  【归纳小结】我国饮料作物茶叶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丘陵山地,咖啡、椰子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

  【课堂小结】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为我们发展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1、我国农产品交易会也吸引了部分外国商人参加,如俄罗斯、巴西,他们分别带来了本国最好的咖啡和蔗糖,但工作人员不小心将产地标签混在一起了,请你帮忙做出区分。

  农业教学设计 篇13

  从容说课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农业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能认读“农、技”等14个生字,会写“厂、产”等8个生字。

  2、知道农业有哪些变化(农业在科技上取得哪些成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识字教学朗读文章,了解身边科学知识。

  三、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卡片

  四、当前准备

  收集有关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

  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

  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

  4、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

  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

  (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挂图(或放课件) 水稻之父——袁隆平

  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

  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

  4、指导朗读第2节(夸奖、自豪的语气)。

  (四)自学第3-5自然段。

  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

  1、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

  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

  4、指导朗读3-5节。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齐读第6自然段。

  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去查一查农业还有哪些变化。

  农业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彩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认字方面:引导学生制作字卡,在阅读中认读,合作学习,加强交流,使所学生字多次复现。写字方面:整体指导,发现规律,重视示范。

  设计意图:

  本课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挂图、字卡。

  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画面并配解说。(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配图,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2、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2、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a)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b)分段指名读。

  c)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图文对照,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

  (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a)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b)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六、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后挂图,清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便于学生感悟。)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

  技术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农业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农业有了哪些大变化,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3.培养爱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词。会认14个生字。

  2.了解农业的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扩大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吗?在棉花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没有土也能让植物生长吗?不知道没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农业科技成就的课文。学完了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凭借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

  3.看看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然后用序号标明。

  4.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农业科技成就。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指导学习生字。

  1.认读8个生字和8个生词。

  2.重点指导:厂、产、农、纺、织

  3.识记字形。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写字。

  (1)看清楚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我会写”。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生词卡。

  (1)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农业科技成就?

  二、引导学习课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讲了些什么?

  (告诉我们观看展览的时间、地点)

  (2)“兴致勃勃”说明了什么?

  (3)指名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导朗读。

  (2)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3)读了这段后,你知道讲的是什么科技成就吗?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水稻产量。)

  (4)齐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2)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3)指名回答。

  4.学习第4自然段。

  (l)指名读第4自然段。

  (2)讨论这段讲的是哪一种科技成就?

  (3)这一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4)对照挂图观察彩色棉花。

  5.学习第5自然段。

  (l)齐读第5自然段。

  (2)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3)教师讲解。

  6.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理解“不禁”。

  (2)我想到了什么?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农业的变化之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学了本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学板书:

  34 农业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产量高

  大棚模型——在冬季

  先进的科学技术 彩色棉花——十分好奇

  无土栽培——很了不起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改变了初衷:本以为学生脱离了农村和农业,其实是我们没有真正引导他们接触和认识农业及农业技术,而真正脱离农业的恰是我们自己。我想: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带到大棚中去参观认识蔬菜和蔬菜的培植技术或者去苗圃观看盆景花卉,学生更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

  农业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

  教学准备

  1.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

  2.搜集有关我国农业文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既然人类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从农业生产开始的,那么世界人类的早期文明当然也就必然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板书 3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农业孕育着文明)

  二、阅读与讨论

  1.指导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0页古埃及的历史图画、古希腊的陶器和第21页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照片。

  2.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什么?

  3.师小结。

  三、全班探究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页老师的话,第二段课文和豆博士的话,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都创制了历法?这些历法各有什么特点?

  2.师小结。

  四、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自由讨论

  1.你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吗? 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吗?

  2.你见过用丝绸制作的服装和饰品吗? 你知道丝绸是用什么制成的?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丝绸的事情?

  3.你的家人有饮茶的习惯吗? 你知道有哪些饮茶的习惯和风俗?

  4.师小结

  五、师总结

  六、布置家庭作业

  采访父母和长辈,加深对丝绸文化,饮茶习惯的了解。

  七、评价

  对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行简单评价。

  附板书:

  衣食之源农业孕育着文明

  历法

  水利

  天文

  数学丝绸文化

  茶文化

  农业教学设计 篇18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了解四种农业新技术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师: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是呀,农业的变化的真大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4课农业的变化真大。

  二、复习旧知

  1、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

  2、齐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去展览馆观看农业科技成就展。)

  三、图文对照,感悟课文。

  1、学习1自然段

  指名读1自然段。

  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兴致勃勃”用得好。)

  什么是“兴致勃勃”呢?教师引导:当爸爸、妈妈带你们到野外游玩时,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还可以用4个字词语来表示——“兴致勃勃”,让学生试着用该词语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2、自主学习2——5自然段。 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农业都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提示让学生用文中的4个字来说说农业的变化。)

  (相应出示板书)现在,就请你们在2——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采用以下方法交流:

  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请你读。(生读相应自然段)

  你明白了什么?(生谈感受。)

  请你们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吧。(美读相应课文。)

  学生交流:

  (1)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请你读。(生读相应自然段)

  生:(汇报学习情况)要说农业的变化很大,我先来说说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真了不起,一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他为的就是研究水稻杂交技术......(当学生谈到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时,相应出示有关课件。)师:的确,袁隆平爷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用自己研制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养活了大半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谁能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读读第二自然段呢?

  (2)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请你读。(生读相应自然段)

  学生介绍大棚种植。(当学生谈到大棚种植时,相应出示有关课件。)

  师:运用大棚种植可以在寒冷的冬季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真不错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第三自然段(3)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请你读。(生读相应自然段)

  生: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彩色棉花技术。我妈妈穿的内衣就是彩棉内衣。(当学生谈到彩色棉花时,相应出示有关课件。)

  师:是呀,有了彩色棉花就能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让我们穿上漂亮的衣服。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第四自然段。(4)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请你读。(生读相应自然段)

  生: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也很棒,有水培植、沙培植、锯末培植等......(当学生谈到无土栽培时,相应出示有关课件。)

  师: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就能让植物不用泥土,种植在水里,也能长得十分茁壮。这是多么得方便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第五自然段。

  3、学习6自然段

  师:你们看,农业的变化可真大呀!那么农业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板书:先进的科学]

  齐读6自然段。

  四、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出示挂图,请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2、展示读

  (1)小组内读,然后评选代表。

  (2)展示读。

  齐读全文

  五、拓展师:今天我对大家真是刮目相看。农业只是在这几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吗?请大家说说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谈了解,然后出示农业变化的相应课外图片。)

  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写句子

  科学技术让农业有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你们想用科学技术来干什么?实现你的梦想。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写句子)

  七、总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农业的变化真大!(对照板书总结,学生读出黑板上四种变化的名称)。

  正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才有这么大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实现自己的梦想。

  农业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1、结合字音,熟读课文,认识14个汉字,规范书写8个生字,能用这些字组词,理解并识记本课出现的成语。

  2、了解本课科学知识,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识记本课的成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引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现在不用为吃穿发愁,只想怎样吃得更好、穿的更漂亮。可是你们知道你们的父母、爷爷辈以前是怎样生活的吗?(出示图片)

  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却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什么起的作用?

  2、出示课题《农业的变化真大》

  二、结合字音,初读课文。

  1、出示字音,生子卡片,学生认读,注意“袁、农、隆”等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疑难点。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学生第一段。

  学生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例“兴致勃勃”。教师引导:当爸爸、妈妈带你们到野外游玩时,你们的心情怎样?高兴还可用4个字的词语来表示“兴致勃勃” ,让学生试着用该词语来说一句话。

  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段。

  1、教师介绍我国国土面积与人口在全球的比例,引发学生思考:当比例失调给我国哪些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大。教师谈谈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的困难。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介绍“袁隆平”其人其事。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伟大贡献。

  3、请同学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该段,理解词语“引人注目”,用这个成语来说一句话,加深理解。

  4、学习第三、四段。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寒冷的冬季了,可为什么市场上还有那么多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呢?许多春夏的菜现在还能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看图,结合课文,了解这种大棚的作用。

  自读第四段,找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感想!

  5、学习第五、六两段。

  同学们,植物生长须要什么?大家听说过不需要泥土,却能长得很好的植物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特点,提出疑问。

  学生自读,自己解决疑问。老师加以启发引导。

  同学们,你们在自然博物馆例参观了这么多有趣的事,你们的心里会怎样想呢?

  四、课堂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了许多农业新成果。这都是靠了什么才取得的变化呢?谈谈学生对了解了先进科学技术后,心中的梦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在没有拼音的辅助下直接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通顺、更有感情、

  二、识记生字字形:

  1、掌握生字字音,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自学,观察分析字形,用自己的办法来识记生字。

  3、交流体会,教师引导。

  三、读读记记:

  1、出示6个词语,学生认读。

  2、结合部分图画,再次直观感知。

  3、能用这些词语,简单地说一两句话。

  四、复习巩固:

  1、做“音”与“字”交朋友地游戏,加强识记。

  2、给生字口头说几个词语。朗读本课6个重点词语。

  五、作业设计:

  ( )致勃勃 引人( )

  ( )盛开 ( )飘香

  六、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

  大棚模型

  农业的变化真大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农业教学设计 篇20

  教材分析: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带;无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

  本课彩用连环画的编排形式,把图文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指导学生识字、读书、并渗透观察、想象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本课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向长辈了解农业的变化;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后生读题。(板书“农”时,边板书边说笔顺,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2、谈谈课前了解到的农业的变化。

  3、师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农业的变化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老师;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读课文,结合图,想想课文的意思。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学生试读,指名读,及时正音。(重点知道读好“产”的前鼻音,“棚”的后鼻音)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生说说自己已认识或刚认识的生字,怎么认识的?提出比较难识记的字共同讨论。

  (3)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4)选出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请大家读读。(随机指导读好2个长句子的停顿)

  a、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一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b、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4)分节抽读课文,及时正音。

  (5)谈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农业的变化。(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写字指导

  1、师范写生字:厂、产、介。

  2、生仿写,师要求第2个字比第1个写得好。

  3、组织评议。

  四、课后实践

  搜集农业的新科技成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教师逐一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看谁反应最快。(对于难识记的字要多出现几次)

  2、看教师嘴形,从自己的生字卡片中寻找并读出来。

  二、图文对照,精读课文

  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文具体介绍了(杂交水稻良种、大棚种植、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看到农业的这些变化,“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兴奋、激动、好奇)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1、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变化,对照图,练习朗读。

  2、交流朗读

  (1)第2自然段结合朗读,理解”引人注目”。

  (2)第3自然段让学生闭目想象,朗读好”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3)第4自然段重点读好好奇感。

  (4)第5自然段看图理解”十分茁壮”。

  (5)出示后三个自然段,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过渡句,并仿照改一改文中的句子。)

  3、师述:了解了这么多,你最想说什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句子: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

  4、小结: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壮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令人惊叹。其实,农业的变化远不只这些。

  三、争当”小讲解员”活动

  1、把自己课前搜集的农业科技成果拿出来,试着在小组内当讲解员介绍。

  2、推荐优秀者上台介绍(教师把学生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

  3、小结。

  四、积累词语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2、出示读读记记中四字词,选其中的词语说话,并说说类似的词语。

  五、写字指导“科、技、纺、织”

  1、教师逐字范写,边写边讲解注意要点。

  2、学生仿写,师要求学生第2个超过第1个。

  3、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良种

  农业的变化真大大棚种植

  (先进的科学技术)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农业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农业教学设计 篇22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1-18

关于《农业的变化真大》的教学设计01-16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02-15

二年级《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3-16

农业机械设计求职简历02-11

二年级语文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04-0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8-02

0的运算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11-20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