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4-01-17 16:32: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二、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三、诗文导读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四、句段剖析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2.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g竹篱( lí 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4.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答案: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教学设计一等奖2

  设计理念:

  泥塑课是美术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泥塑课中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致,在玩中学、寓教于乐的课堂学习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在泥塑课上,学生可以感受泥土的特性,体会设计美、创造美的乐趣。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泥塑课的优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快乐中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设计:

  (音乐起)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状元餐厅”要开张了!(课件“小状元餐厅”开张动画)

  它要招聘几位优秀的小厨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呢?

  生:(兴奋)想!

  师:告诉你们,我就是这次招聘的主裁判!(教师围上围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选几位高级厨师出来,并把高级厨师帽子奖给他们!(展示厨师帽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小餐馆!(板书课题)

  餐馆里应该有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举手)各式各样的美味菜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来看一看“小状元餐厅”里要有什么菜肴呢?

  (课件播放菜肴图片)

  师:要想做出这样美味又漂亮的菜肴来,要用到我们手中的橡皮泥。(拿出橡皮泥)来看看这些橡皮泥,不能吃,但是颜色很漂亮,还有浓浓的香呜!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师:先要选颜色。我想做一个糖醋荷包蛋,糖醋荷包蛋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圆圆的,像个大太阳”。

  师:说得好,怎样把它变成圆圆的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动手把黄色的橡皮泥团、压成扁圆形)

  师:对,扁扁的圆柱体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团成一个球,再压一压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形状。

  师:可如果我想做一种菜叶,比如油菜叶,(拿出绿色橡皮泥)怎么办呢?谁到前面试一试?(学生制作)

  师: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做出许多好吃的菜肴。

  (课件演示真实菜肴到橡皮泥菜肴的转变)

  师:现在这里只有一盘菜肴,我想再加一种主食。

  (出示橡皮泥做的包子)

  师:我们在制作的时候还可以自己创作各种菜肴,比如蔬菜类,主食类等等。

  生:(站起观看、兴奋)哇!

  师:看到这里,同学们,我就要来考一考你们的手艺了。

  生:(兴高采烈)想!

  师:来,小手举起来,先来活动一下小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做一桌菜肴。

  (从学生制作开始,播放轻音乐,循环播放菜肴图片以供学生参考)

  师:我们请各组介绍自己的美味佳肴。

  (评出优秀小组并为优秀小组的成员戴上厨师帽子!)

  师:(小结)这节美术课每个同学都做出了美味佳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做事,不仅会用像皮泥做菜肴,还会做真正的菜肴,做一名爱劳动的好孩子!

  课后反思: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快乐的美术课,他们可以随意想像并做出各种好吃的菜肴;他们可以自由地找寻喜欢的合作伙伴;他们还可以自由地表演即兴的节目……在这节美术课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正是本着这种“快乐教学”的思想,我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始终是快快乐乐的.,我的笑容投在每一名学生的脸上,学生开心我就开心,我和我所教的孩子愉快地生活在每一节美术课课堂中!

  我心目中的“快乐教学”就是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喜欢学,学生喜欢学后就能——愿意学,再发展成为——愈学愈趣,快乐在其中。我的目的就是通过“快乐教学”使每一名孩子能够接受教师的引导,快快乐乐地拿起画笔来画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更新教学内容,为快乐奠基。

  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绘画兴趣,好的美术课设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较好的教学内容,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完美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能灵活运用课堂内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每一个班级的特点来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美术课堂中找到乐趣!在本课,有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泥塑菜肴,而有些学生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我便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完成菜肴泥塑的学生进行介绍,其他没有塑完的同学一边欣赏一边完成。这样他们在课中相互交流,使整节课很充实,所有学生都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

  二、倡导微笑教学,为快乐引航。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极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用积极的情绪,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案例中教师用亲切式的、满意式的、鼓励式的、赞扬式的积极微笑,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快乐的信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就能更好地领会课堂内容,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使美术课上得有情有趣,师生乐在其中!

  三、开展游戏教学,让快乐飞扬。

  低段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好玩,爱游戏。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学玩结合。在设计教案要充分考虑游戏性,让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出来。在《我的小餐馆》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过程就像是在做游戏,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游戏中的角色。我在巡视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下意识或有意识地扮演着爸爸妈妈的角色,一边讲一边做,那专注的模样很是可爱。可以说,在游戏中上课学生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学习学生是幸福的。那么,我们何不多制造些快乐,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去感受幸福呢?

  四、展开竞争机制,使快乐升华。

  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甚至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用竞争的形式进行作业评价,是调动学生热情、使他们快乐的有效方法。《我的小餐馆》一课中,采用分组竞争的形式贯穿整堂课。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最喜欢、最快乐的课堂!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教学设计一等奖3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

  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

  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互动探究

  3、《如梦令》是 代词人 所作。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 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 可以看出。整首词表现了 。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意: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兽形的铜香炉内的香料早已烧完。又到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刚刚浸透昨日半夜的凉气。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同学们,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巩固案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 不知归路。 ( )

  (2)兴尽晚回舟,误入 。 (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 ( )

  (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

  (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 )

  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4、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朗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你发现这首词与本课学习的《如梦令》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绿肥红瘦”中的“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有什么妙处?

教学设计一等奖4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了解写作背景。

  ⒉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理解主要内容。

  ⒊理清结构层次,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㈡整体感知:

  ⒈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现代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散文作家创造了现代白话散文的.

  繁荣景象:“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以文字的优美、风格的清丽隽永而著名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散文创作,更以善于描写,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把白话散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美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的:

  揭示课题:《荷塘月色》

  ⒉听录音,观看课文意境画,直观感受《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㈢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的:

  ⒈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的(CAI显示)

  ⑴给后面加点的字注音:蓊()脉脉()血脉()

  独处()袅娜()()薄薄的()

  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带上门出去。()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⒉结合脚注,理解《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句子的大意。

  ⒊理清结构层次:学生研究完成下面的练习的(CAI显示)

  ①散文中点明时间的句子有()。点明地点的句子有()。

  ②散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独游荷塘的()。

  ③第2自然段勾勒荷塘的()。

  ④描写作者小路漫步时的()。

  ⑤第4自然段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描绘了()下的()景色。

  ⑥第5自然段虚实结合描绘了()上的()。

  ⑦第6自然段描写了(),重点写了()。

  ⑧最后几个自然段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表现作者()。⑨综上所述,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各部分的主要大意是什么?

  ㈣布置作业:

  ⒈朗读背诵第4——6自然段。⒉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荷塘月色》的重点语句、段落,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理解《荷塘月色》的重点语句,体会其思想感情,培养、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⒉探讨散文中的修辞的运用,把握《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体味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㈡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的:

  ⒈背诵第4——6自然段。

  ⒉探讨、研究、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学生研究、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的)(CAI显示)

  ⑴文中描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有:Ⅰ,Ⅱ

  Ⅲ,Ⅳ。

  ⑵体会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平常的自己”是指。“另一个世界”是指。

  ③“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是指。“什么都可以不想”是指。“自由的人”是指。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⒊探讨、研究、分析散文中的修辞的运用,把握《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体味散文所描绘的意境:

  ⑴分析、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1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比较“通感”与“一般比喻”:重点分析文中的两处“通感”,说说“通感”与“一般比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苦笑一下、嗓音甜亮、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其心理学基础为“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契机是事物之间的共性或特定的主观情感。运用通感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

  ⑵找出散文中的叠词并体会其作用:传神地描摹景象,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⑶体会下面加点词的作用和表现力: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有的意义,是人为之,含有作者。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有之意,准确地写出了月光的特点,显示了月光之美。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是地升起,显示出雾的状态,突出雾的和。

  ⑷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①在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恰当运用、等修辞手法。

  ③恰当选用、。

  ⑸朗读课文,体味散文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㈣布置作业:⒈完成课后第二、三题。⒉仿照这种学习的方法阅读其他散文。

教学设计一等奖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认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

  认识心脏。

  教学难点:

  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体半身模型、自制血液循环教具、小皮球、记录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1、出示心脏模型,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2、说说心脏的位置及大小。先请同学指一指自己的心脏,再出示模型,加深认识。

  3、关于心脏,同学们有什么想研究的?(心脏怎样跳动、心脏为什么不停的跳动、教师板书问题)

  4、交流: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解剖、请教医生等人士、查资料)

  5、老师给大家找了些资料,多媒体——心脏的跳动

  6、请学生说说看心脏的跳动是怎样的。教师补充介绍: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肌不停的舒张与收缩,形成心跳。

  7、出示小皮球,教师演示,分发给学生感受心脏的跳动。

  8、交流感受:心肌强劲有力,确保心脏不停跳动。

  二、认识心脏跳动,促使血液循环。

  1、心脏为什么要不停的'跳动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播放录像,学生观看。

  3、出示人体半身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血管分布情况。

  4、说说看心脏怎样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

  5、教师出示自制教具,演示血液循环情况。

  第二课时

  一、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1、血液为什么要在身体里不停的流动呢?学生说,然后阅读材料。

  2、组织学生交流:血液如果不流动会有怎样的后果?

  3、教师小结:血液扮演着“运输兵”的角色,为身体的各个部位输送养料,运走垃圾,功劳巨大。

  4、上一次,我们很多同学测量出自己的心跳和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不一样,今天,我们再来测一测,怎样测量才会更准确呢?

  5、学生交流,自己测量心跳,请同学测量脉搏,再轮换。

  6、教师介绍“搭脉”的技巧,学生进行测量,最后汇报交流。

  二、学会保护心脏

  1、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认识到了心脏的重要性。

  2、交流:我们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心脏呢?

  3、教师补充介绍。

教学设计一等奖6

  活动目标:

  1、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动作表演来区分音乐的ABC段。

  2、学习用拖地、刷马桶、擦玻璃的合作合拍的表现音乐。

  3、尝试合作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的欢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通过音乐活动培育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力量及肢体的表现力量。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健身活动

  白雪公主离开小矮人后特别惦念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今日白雪公主想请我们她去森林里探望小矮人,你们情愿吗?

  播放(波浪舞)音乐,幼儿跟随教师走进场,穿过森林走过小桥绕过草地,来到树林小木屋(ppt展现森林小屋场景)。师生做敲门状。可能小矮人们都去工作了,我们去房子里面休息一会儿吧!

  2、分段练习,熟识音乐(小矮人家里很乱)

  (1)A段音乐,学习拖地板动作

  师:小矮人家的地板脏了,我们来他们拖一下吧。教师发觉在拖地板的时候动作不标准,这样是拖不洁净的,拖地要这样拖。

  (2)B段音乐,学习刷马桶的动作

  师:看小矮人家的马桶这么脏,还长满了细菌。那我们要用什么刷马桶?用马桶刷,围着马桶四周刷。

  (3)C段音乐,学习擦窗户的动作

  师:小矮人家的窗户很脏了,我们来擦洁净吧,用什么擦玻璃呢?抹布还有双面擦,用双面擦贴上去擦玻璃。

  进展三段音乐和拖地、刷马桶、擦玻璃动作的相结合的嬉戏。

  3、师:小矮人家里有个的落地窗一个人时没法擦洁净的,必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擦洁净的(启发孩子们相互合作的精神)。

  4、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经音乐和动作相结合进展的综合嬉戏。

  完毕:完毕音乐起,小矮人回家了,我们藏起来,给小矮人一个小惊喜吧。教育孩子做一个爱洁净,爱劳动的人。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音乐分成三段,让幼儿在情境中熟识三段音乐,并情愿用动作表现,注意幼儿制造力的培育,鼓舞幼儿有创意地表现,教师准时赐予应,强化幼儿行为。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合音乐表现动作,幼儿有不同表现方式也可以,整个活动中,幼儿都积极胆表现自己,能够合着音乐表现自己的理解。通过三段音乐让幼儿表现出简洁动作,并通过让幼儿小矮人清扫房间这个情境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在清扫之前引导幼儿做好预备工作,系上小围裙,带上小手套,幼儿也很喜爱这样的环节,可以跟随音乐做预备工作。让幼儿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包括预备工作。让幼儿清扫不同房间,进一步让幼儿熟识音乐,教师采纳退位策略,适时引导,并留意个别幼儿的需要,准时赐予鼓舞。通过出示客厅里的窗户图片,一个人没法擦,需要两个人合作,引导幼儿自由结合,两个幼儿面对面站好,一起合作擦玻璃,增加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幼儿在自由结合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幼儿人际关系的进展,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力量的进展。让幼儿和自己的同伴在愉悦的互动中完成音乐的表现。通过出示清扫洁净的房间和小矮人出场,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和满意感,引导幼儿感受劳动后的欢乐,情愿做一个爱劳动的人。整个活动幼儿都在一个开心的情境中感受、表现、创作,呈现自己对音乐活动的理解,从而领会音乐活动的特魅力。

教学设计一等奖7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常用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时评的题材特点;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学习文中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传承工匠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理解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教学难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导入新课

  1、看视频,谈感想:播放《王志伟: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一生追求“工匠精神”》视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2、工匠精神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传承工匠精神?今天我们进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学习。

  二、说,识别文体

  1、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

  (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三、读,夯实基础

  1、阅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字词检测过关。

  【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与“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区别。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注意与“鬼斧神工”的区别。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臻于至善】臻:达到;至善:善的极致。指做到极致。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离群索居】索:孤单。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超今冠古】冠:超出众人。超越古今。

  四、想,理清思路

  1、这篇新闻评论论述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在提出话题方面有什么特点?

  中心话题是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开篇从时代特点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话题,紧扣“时代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2、围绕“工匠精神”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匠”的时代内涵及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作用与意义(第二段)。

  (2)工匠精神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三段)。

  (3)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四段)

  3、在师生共同点评的基础上小结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部分: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三部分: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总结全文。

  4、联系标题和全文说说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雕琢时代品质的凭借,它关乎人生价值、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也关乎社会风尚、国家形象、时代精神,人人都要践行工匠精神。

  五、探,重点突破

  1、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两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第一大组: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大组:语言有什么特色。

  1、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分析论述,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类比论证:比如第1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假设论证:如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2)语言特色:整散结合,文章摇曳多姿,增强说服力。

  是一篇时评,但文章并没有给人面目可憎、枯燥说教的感觉,而是生动形象,绚丽多彩。这主要是因为文章语言丰富,整散结合。如第1段作者用到了“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

  时代特点的新词,使人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第2段中作者用“气质雍客、活力涌流”来写企业,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第3、4、5段运用排比、对偶手法,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此外,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六、拓,总结延伸

  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上上下下在呼吁,国人在关注,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回归“工匠精神”?

  示例1: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一定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要引起人们思想的高祖重视。比如舆论界要张张旗鼓的加以宣传,各级部门要循循善诱的加以疏导,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的加以引导,各行各业要自始至终的履行职责。

  示例2: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应当体现于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工作,我们都应该秉承工匠精神。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我们很多人的成长之路显得崎岖坎坷,所以在自然资源日匮乏的睡袋,在互联网思维“泛滥”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价值,把工匠精神融入我们实际,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的职责!

教学设计一等奖8

  设计意图

  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时常都能见到它。幼儿学会认识时钟,能更好的学会作息时间。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为此,我选择了以时钟的相关知识和幼儿一起互动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

  2、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整点和半点。

  难点:认读并能拨出整点半点。

  活动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人手一份纸片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滴答、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小朋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

  二、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以及它们的运转方向和关系。

  (一)结合课件,幼儿观察时钟,师幼交流。

  1、教师:钟面上有什么?有几个数字?分别是几?

  2、师幼共同手口一致点数钟面数字1~12,初步感知顺时针方向。

  (二)认识时针与分针。

  1、教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2、教师:有几根指针?它们有什么不同?分别叫什么名字?

  3、小结:又粗又短的指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指针叫分针。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教师:时针、分针走得是一样快吗?谁走得快?它们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教师反复演示课件上的动态时钟)

  2、小结:分针和时针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三、认读整点和半点

  (一)认读整点。

  1、提问:我们怎样认读时钟上的时间?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也就是从一个数字走向下一个数字,代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如: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就表示1:00;当分针指在数字12,时针指在数字11就表示11:00。

  3、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整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她是几点起床的?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点整?(7:00)小朋友在干什么?是几点整?我们用什么数字来表示?(8:00)

  4、教师和个别幼儿任意说整点,全体幼儿来拨。

  (二)认读半点。

  1、提问: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

  2、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会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就表示半点。(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我们要看时针顺时针经过了哪个数字在前,就是几点半。如: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5和6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5,5在前,就表示现在是5:30。当分针指在数字6,时针指在数字9和10的中间,时针经过了数字9,9在前,就表示现在是9:30。

  3、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图片,巩固练习认读半点。

  提问: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几点半来上幼儿园?我们怎样用数字来表示?(7:30)小朋友在干什么?几点半睡觉?用数字怎么表示?(8:30)

  4、教师和个别幼儿说半点,全体幼儿来拨。

  四、游戏“我拨你说,你拨我说”。

  1、教师:请小朋友找一个或两个旁边的小朋友,一个小朋友来拨整点和半点,另一个或两个小朋友来说出他拨的整点和半点是多少?然后交换。

  2、教师观察指导幼儿“拨”和“说”整点、半点。

  五、幼儿完成操作卡。

  1、全体幼儿完成操作卡连线,个别幼儿白板互动连线。

  2、集体验证结果。

  六、活动延伸

  我们拿着操作卡和时钟回教室拨一拨我们一天的作息时间,好吗?

  活动总结

  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十分重要。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为了解钟面的构成,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感受指针的行走方向和行走关系,探索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我也制作了课件,让幼儿充分进行感知和探索。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认识钟表的兴趣浓厚。

  那么在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引题的时候引用了“谜语”导入,让幼儿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时钟。接下来我出示了钟表,让幼儿认一认钟表的结构,并且找一找1—12这12个数字,他们所在的位置和所运转的方向,接下来通过课件演示,首先我先让幼儿了解了在钟面上时针是哪一根,分针是哪一根,并且了解了在钟面上走了一圈是什么概念,从而引出后面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得出结论,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也就是一小时。课件中时钟动态的行走让幼儿清楚地了解时针和分针,及它们的运转关系和方向,反复操作后,幼儿有所体会顺时针的运转方向。在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先让幼儿来认一认,给孩子主动探索的时间,然后我再告诉幼儿怎样来认读整点和半点。在幼儿拨整点和半点环节,我让全体幼儿来检查个别幼儿的钟面上整点与半点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错误之处请大家帮助改正,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使幼儿又一次巩固认识了整点与半点,而且在游戏上学习,幼儿的兴趣也很浓厚。幼儿在连线操作环节,把时钟上的时间与数字表示的时间相连时,基本都正确了,说明幼儿还是掌握了。

教学设计一等奖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本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7个字只识不写。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词卡、小黑板、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哪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看图,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图片)图上谁是哪吒?图上两人神态有什么不同?你们想不想像讲故事一样,说出哪吒和夜叉交战的过程?

  板书课题,读准音。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里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捉拿掀起随即机灵称霸兴风作浪胡作非为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理解词语。

  3、学生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听录音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1、注意点:

  称:左部第一笔是平撇。混:右下部比的笔顺。即:左部末点应紧贴提尖。

  2、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五、作业

  1、读课文。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闹海的经过、闹海的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抄写词语。(习题3)

教学设计一等奖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尊严。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谈话,认识这种自尊的可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整体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尊严

  疲惫不堪

  例外

  捶背

  僵硬

  许配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同学们,哈默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赢得了杰克逊大叔夸赞,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研读课文

  (一)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哈默与杰克大叔的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注意哈默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看年轻的哈默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二)汇报交流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重点指导:

  2、感受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依然坚定不移,坚持吃饭前必须做活儿。

  3、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指导生朗读体会。

  3、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了吗?(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谈谈感受。

  4、读对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好在哪?(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和目光暗了,喉结动了动)。

  5、看来人物一个神态的变化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内心。人物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

  6、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哈默此时的感受。

  是啊,是做人的尊严支撑着他!我们再次朗读整句话,体会哈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第三次对话:

  课件出示“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在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1、此时哈默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关注动作的句子体会狼吞虎咽。哈默得到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其他逃难者的食物是别人白给的,而哈默是靠劳动换来的。)。

  (三)杰克逊的品质。

  1、朗读三次对话,感受杰克逊大叔是怎样的人。(尊重他人)。

  2、侧面描写,突出哈默有尊严。

  三、感受尊严

  1、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虽然现在这个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2、此时,你觉得什么是尊严?

  四、总结写法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人去品质。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丰富人物的形象。

  五、课外拓展

  运用刚才的学法,读一读《微笑》。

  1、自读短文,通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写字指导

  1、观察字形。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在田字格书写。

  尊严

  自爱

  自强

  自尊

  杰克逊:善良

  尊重他人

教学设计一等奖11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未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的指导。高一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了古典诗歌,但在学《雨巷》前只接触了前一课《沁园春·雪》这类风格的现代诗。学生对于诗歌很感兴趣,但是对现代诗歌的课外阅读较少,对于诗歌的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在诵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善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诗歌具有美而独特的意象与意境,是能够引发人丰富想象,抒发真挚情感的一种种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意境(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分析理解、领会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写作能力。《雨巷》一诗便是最佳的教学材料。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诗的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设计思路

  《雨巷》这首诗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雨巷》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在反复朗读是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2表达情感”,并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义”,这两个教学内容也能从教学文本后编者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中得到证实。文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题训练的是学生诵读能力,旨在让学生体会其音乐性;第四题强调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础上描述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学生是刚接触现代新诗,可以从学过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进行语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师在举例说明诵读方法后,针对诵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讨论意象含义过程中给予点播和指导;最后依据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水平和对意象、意境的含义的描述来评判学生是否领悟了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1、能划分节奏、标出韵脚,通过反复朗诵读出节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分析并说出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中蕴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释出该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4。能指出并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作为切入点,归纳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让学生朗诵古典诗词,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该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2、诵读全诗,初步感知《雨巷》的音乐美。

  初读全诗。聆听伴奏带,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性。

  3、学生小声跟读、模仿,通过仿读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知。

  (1)再读全诗。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由四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带着朗诵全诗(教师课前可对四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不足之处的个别指导)。

  (2)配乐朗诵,找出找到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

  (3)让学生通过举例来总结和归纳本诗的语言的特点。

  四、迁移训练

  1、自读诗两首中的《再别康桥》,说说它美在哪里。通过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必做题)。

  2、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联系,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尝试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根据单元目标所设定,选做题)。

教学设计一等奖1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要求认识的“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3.积累词语,并能根据课文和丛书内容创编诗歌。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要求认识的“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能根据课文和丛书创编诗歌。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拉近距离。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吗?有没有看过《大耳朵图图》,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个动画片,为什么喜欢呢?仔细观察的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老师的名字和图图妈的名字是一样的,都叫张晓丽。今天晓丽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画风》

  2.板书课题。

  伸出右手的食指和老师一块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3.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是谁在画风?是怎样画出风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们细化的动画片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用笔圈画出谁在画风?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随文识记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的名字和周围认识的人的名字识记生字,积累识字方法。

  三、精讲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二)怎样画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他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1.学习赵小艺画风,习得方法。

  (1)出示第4自然段,学生自读,一边读一边想,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用“ ”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赵小艺画风的语句。

  (3)指导朗读。

  同学们找出了风,仔细动脑想一想,如何读才能让大家感觉到有风呢?(学生朗读)

  (4)朗读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5)说一说,赵小艺画的风在哪儿?(飘着的旗子)

  (6)总结方法。

  找一找(找出怎样画风的句子)

  读一读(读出风)

  说一说(风在哪儿)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上面的方法学习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学生自学6、7、8自然段。

  (2)汇报交流

  我从里知道有风,是风把?吹。

  引导学生积累“的? ”

  (3)学以致用,创编诗歌。

  风,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儿呢?

  风儿在哪儿呢?风在?飘着的旗子上?,风儿在哪儿呢?风在,风儿在哪儿呢?风在,风儿在哪儿呢?风在,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认识“显”字。

  4.再读全文。注意人物的语气和读出有风的感觉。

  5.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学习,并利用积累的词语创编诗歌,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学写生字

  1.出示“显”

  2.仔细观察,写“显”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

  5.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字,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汉字之美,再写一写。

  五、总结《画风》

  这节课我们和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找了风、读了风,还积累了这么多的“的”字词语,风,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小朋友们却画出来了呢?(仔细观察、动脑思考)

  6、拓展《风》节选

  1.用“ ”画出有风的句子。

  2.交流“风在哪儿?”

  “的”字词语变化。

  创编诗歌。

  用这节课积累的`“的”字词语创编诗歌。

  发挥想象,风还在哪里?继续创编诗歌。学生展示。

  七、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画风》和《风》两篇文章,我们还创编了诗歌。你还有什么办法画风,风,无处不在,只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你就会发现的。

  【教学反思】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5课,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教师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生自学的原则学习本课。本课的要求认识的生字都在人名中,所以通过生活中认识的人的名字来识记本课要求认识的字,积累识字方法。通过设计问题“他们是怎样画风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积累“?的? ”词语来创编诗歌,拓展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风》找出有风的句子继续创编诗歌,最后联系实际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风积累“?的? ”词语继续创编诗歌。

  学语文的最后是为了用语文,让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习得方法,学以致用,设计的思路和想法是清晰的但是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有几个地方处理的并不是尽善尽美,希望在自己的反思中继续前进!

教学设计一等奖13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教材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球采风》

  教材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它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歌曲为三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以弱起小节开始,四个乐句的节奏虽然相同,但由于在每个乐句结束时都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所以并不显得雷同,反而更加流畅,富有动律感。第二乐段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了喜悦的心情,把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三乐段重复了第一乐段。歌曲的歌词非常生活化,给孩子们勾画了一幅卖瓜人挑着瓜担到城里卖瓜的景象。

  教学目标:

  1.能在聆听中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节奏,能用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聆听、对比、模唱、学唱的过程中准确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特点。

  3.了解印尼的一些相关文化以及“叫卖”的艺术形式。对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有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印尼歌曲的风格,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弱起小节的演唱方法,用均匀的气息演唱连续切分音。

  教学准备:课件、木瓜、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听赏体验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听一听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哪儿最有特点?

  2.第一遍听赏

  师随音乐律动,在每句句末“”节奏处扭胯。

  4.第三遍听赏,用自制乐器伴奏。

  刚才同学们的动作都非常轻巧,你还能够用我们自制的乐器为它伴奏吗?请同学们轻轻地拿出自己心爱的小乐器。

  5.第四遍听赏,用语恰恰恰”表现。

  这回请同学们仔细听,随着音乐我在什么地方加上了“恰恰恰”?

  6.师生一起念轻巧的'《恰恰恰》。

  听出来了吗?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边说边做,看谁的动作既能和上音乐的感觉又和别人不一样?

  【设计意图】运用音乐教学中“听赏领先”的教学策略,抓住歌曲中最能打动学生的地方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去关注音乐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做好铺垫。

  二、演唱感受

  1.导入

  这么欢快的音乐让我们太高兴了。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水果,这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价格呢?

  它到底是不是木瓜呢?味道怎么样呢?价格是贵还是便宜呢?就请大家在我的歌声中寻找答案。

  2.教师范唱

  这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唱“木瓜皮儿薄个大味儿鲜价格呢?多少钱一个?(唱“两个木瓜只要两毛六”)

  刚才在歌声中我是干什么的呀?(唱:赶集都挑到城里卖)对,我是卖水果的(唱:木瓜、芒果、番石榴)

  我的水果品种很多,但我的主打产品是——

  3.揭题

  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首好听的歌曲中去卖水果,这首歌曲名叫(木瓜恰恰恰》)

  这个没有你们刚才的好听,听我读,一起来。

  “恰恰恰”表现了卖水果时的什么心情呢?

  4.再次感受歌曲

  我们和录音合作一下,在“恰恰恰”的地方,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读出轻巧的“恰恰恰”。

  5.了解印尼

  刚才我们又体验了一下卖水果时的高兴心情。来,孩子们,看木瓜长在什么地方?它的主要产地是哪儿呢?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由上万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人们称为千岛之国。

  印尼盛产各种热带水果,这是……番石榴肉质细嫩、清脆香甜,营养丰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印尼最具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甘美兰乐器,甘美兰是印尼打击乐器,让我们听一听这特别的甘美兰音乐。

  你能用“叮叮”的声音模仿一下吗?

  6.学习第一部分

  (1)用“叮”来模仿卖水果时的旋律(慢速)

  (2)学唱第一段简谱

  看这一段旋律的简谱,仔细听,这几句旋律开头的几个音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节奏有变化吗?

(3)学唱第一段歌词听,水果市场里传来了卖瓜的歌声

  7.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唱

  哟,都忘了我们的水果摊呢,都有些什么好吃的水果呢?我来介绍一下。

  了解了吗?我们一起来介绍一下(按节奏读歌词)

  (2)学生听琴慢唱

  (3)加快速度唱:速度再快一点,抓紧点,有信心吗?

  8.学习第三部分

  (1)按节奏读歌词

  (2)听琴跟唱

  9.听琴完整演唱歌曲

  听到你们的歌声,我太有信心了!现在我们就来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待会儿再去卖水果。

  10.听伴奏有感情演唱

  你们学得非常快。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现在我们就到了水果市场,看着自己挑来的一担一担的水果,我们的水果是那么的好,心情是怎样的?(教师清唱一二句)

  用你们的歌声告诉我兴奋、自豪的心情。

  如果你的眼睛看到水果了,你的声音就一定能够让老师感受得到。记住,我们是用我们的歌声去推销水果。

  【设计意图】识谱视唱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视唱,但要找出关键点.在本环节中,我选择了开头四句节奏相同的乐句进行视唱.并采用“听唱法”与“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听琴声、听老师唱中熟悉旋律,学会歌曲。

  三、拓展表现

  1.介绍“叫卖歌”体裁

  同学们,水果市场人多、瓜多,为了吸引顾客,更好地卖掉水果,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招揽顾客呢?今天我们学唱的《木瓜恰恰恰》就是一种被称为“叫卖歌”体裁的歌曲。

  你还知道哪些叫卖歌曲呢?

  2.欣赏《卖汤圆》、《新货郎》片断

  叫卖歌你喜欢吗?对,因为它来源于生活。

  3.表现歌曲

  (1)猜印尼语“pepaya”

  同学们,老师还会说一句印尼语“pepaya”,你们猜猜是什么?

  一会儿我们就要到印尼水果市场了,到了水果市场怎么喊?这水果可能卖不出去,怎么喊?

  (2)创设情境,分工合作

  我们来分工合作一下,请这边的同学卖瓜,这边同学读"恰恰恰”,第二部分介绍水果的时候一起唱,声音大一点,第三部分卖木瓜的时候把“恰恰恰”改为“P印aya”。最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大喊一声“pepaya”我们所有的水果都卖出去。听明白了吗?我们来演练一次。

  你觉得刚才唱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3)看图片,感受水果市场的热闹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我们来到了印尼的水果市场。水果市场热闹吗?看,这小伙子多髙兴啊!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

  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的位置就是你的水果摊了,看谁的水果卖得最好?

  (4)再次表演,结束。

  我们的水果都卖完了,我们的音乐课也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拓展环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叫卖歌”,欣赏同类型的歌曲《卖汤圆》、《新货郎》等片段,让学生感受叫卖歌曲欢快、活泼、幽默、诙谐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等奖14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以“归”为线索,背诵课文。

  2、根据意象,描绘画面,体会意境。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乐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其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和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句子是哪句?

  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危机局面层出不穷,曹操以他博大的胸襟,广纳贤才,机智出招,化解危机,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天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社会无比黑暗的魏晋时期,他放弃了不易得来的彭泽县令,带着与众不同的清新和旷达,去寻回一方心灵的净土。这个人是谁呢?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请同学们看图猜句。

  生:第一幅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第二幅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第三幅图——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第四幅图——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从所学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不愿过荣华富贵的达官生活,而是希望归隐桃源,过着自耕自种、怡然自得的生活。今天我们进入《归园田居》其一,来感受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

  板书:归园田居陶渊明

  活动2【讲授】分析课文

  请个同学起来介绍一下陶渊明:PPT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

  全班齐读归园田居

  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红色的字的读音:羁、拙、荫、暧暧、吠、樊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齐读,读出感情。

  很好,这次读得比上次读得有感情多了。

  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人的眼睛,所谓眉目传情,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主要是写哪个字呢?

  生:“归”。

  板书:归

  也就是说“归”是题眼,让我们以“归”为线索,思考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现在把时间留给大家。

  生起立讨论。

  抢答。

  1、思考好了吗?好,我们来看一下,作者从何而归,请用原文告诉我。

  生: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就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具体从何而归?

  生:尘网、樊笼。

  那么尘网和樊笼比喻什么?

  板书:尘网、樊笼——官场

  生:官场

  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2、为什么而归?找到原文中的诗句。

  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谁来谈一谈?

  生:羁鸟、池鱼——自喻

  板书:羁鸟、池鱼——自喻

  恋、思——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韵、性——

  归向何处?

  用具体的词语来说,回到哪里去了?

  生:园田

  板书:园田

  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就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愉悦、欣喜

  板书:心情:愉悦、欣喜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作者心情如此愉快呢?我们一起来把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读一下。朗读。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作者通过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生活呢?

  生: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狗、深巷、鸡、桑树

  意境:恬淡、和谐、宁静、优美

  活动3【活动】课堂活动

  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田园生活图,前三组的同学描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后三组的同学描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每组选取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完成,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

  学生互评

  教师补评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乐趣,请大家围绕“归”这个字眼,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能背诵。

  请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背诵全诗。

  全班背诵

  学生代表总结

  教师总结

  活动4【导入】布置作业

  作业:

  1、默写

  2、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却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

教学设计一等奖15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的作品,位于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

  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一课时)

  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

  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泉水教学设计一等奖11-21

《哨子》教学设计一等奖12-13

短语教学设计一等奖12-26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一等奖02-15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一等奖12-11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一等奖06-02

《老山界》教学设计一等奖03-27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一等奖03-17

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