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精选1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2
在读书过程中,我经常揣着这样一个问题:三毛为什么要去撒哈拉沙漠?
是对大漠孤烟的心神向往,对世俗尘嚣的断然诀别,还是对内心自由的无限渴望?
或许,三者皆有之,也或许,只是为了在孤独与寂寥中放空自己。
我忍不住想,如果换做自己身处荒漠,又该如何生活?
现实中的我,时间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工作、家庭、爱情、朋友、读书、睡觉,似乎每一项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就连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都被自己精分割成了听英语、学历史、看美剧、听音乐等好几块——我不愿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竭尽全力地想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但这样不切实际的期许却时常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每每告诫自己要学会放弃,却每每欲罢不能。
但如果我像三毛一样生活在沙漠呢?想象一下——时间不再是奢侈品,反而成了打发不掉的地摊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再是挤出年假旅行时的一句感叹,而是每天生活所需面对的黄沙漫天和了无人烟;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是如何锐意进取,而是如何吃饱穿暖维持生活;不再为了干活多赚钱少而愤愤不平,而是会为了从垃圾堆里捡到废棺材回家做成桌子而幸福满满。想到这里,我忽然有点明白了,沙漠里的孤寂,会风干人内心的贪婪,使人在浩瀚的自然面前重新回归于自我。
当然,无论撒哈拉的美丽多么令人神往,我始终是没有三毛的那份勇气与魄力的。但是,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却已经告诉了我:放过自己,也就回到了自己。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3
最后,谈谈三毛在涓涓细流般的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其待人接物的态度: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平等。对自然的敬畏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在自然的广阔与雄壮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则是人类最常忽略甚至摒弃的。从古至今,阶级对立,种族仇恨,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人与人的不平等,而我们至今还心存隔阂。
然而,在三毛的眼中,人与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于是,她给文化落后的撒哈拉威邻居们上课看病,请哑奴来家中做客,为驾照考场旁关押的犯人们送去礼物(三毛写道:我不看低他们,我自己不比犯人的操守高多少),开车送妓女回家,与被穆斯林仇视的天主教女子做朋友。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态度却往往是沉默不语的,逆来顺受的,忍气吞声的。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书笔记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4
爱让人陶醉,让人痴迷,让人执着。《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荒山之夜》一章,完完全全体现了这样的爱!章节中的荷西与三毛相互关心、绝不丢下对方的爱情,让人有所感,有所悟,也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爱,这平平无奇的一个字,包含了母爱、父爱、友爱和爱情。在爱情中,两个人深爱着对方,往往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文中荷西对三毛的爱,不顾自我安危,让她逃命,爱得深沉。三毛对荷西的爱,足以让她放弃本可以逃走的机会,毅然回头去救荷西,爱得忘我。执着的爱让他们在危难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生死,不是得失,而是在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个人。
生活中,小家的爱,是甜蜜、浪漫、温馨的;“大家”的爱,是热情、和谐、无私的。不管是小家还是“大家”,家中的爱是密不可分的,家中的情是不可替代的,家中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我想,爱,或许就是这本书想要表达和传递的宗旨吧!希望我能永藏于心中,生活在爱中!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5
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中右处写着“撒哈拉的故事”,题目的下方印着作者的名字——三毛,左上角印着“三毛全集”的字样,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图案和文字。可就是这本看似平凡无奇的小书里深藏着撒哈拉的秘密,令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撒哈拉的秘密令人惊奇。
这里常年干旱,当地的居民浑身上下充斥着令人作呕的气味。直到一个名为“泉”的浴场出现,撒哈拉人洗澡的秘密才被作者挖掘:他们准备好冷水,在温度极高的房间用石片来回刮去身上的污泥再用冷水清洗。那浓稠的黑汁顺着皮肤滴落地板,形成一小块污块。更加无法想象的是他们用水管伸入体内来清洗身体内部。
这种特别的洗澡方式令我感到惊奇,我难以想象住在沙漠里的居民三到四年只是洗一次澡。这儿可是撒哈拉沙漠!阳光刺眼,黄沙漫天。试想下,在炎炎烈日下全身汗湿,黄沙飘到衣服里却不能洗澡,刺鼻汗臭味终年环绕全身。别说是三到四年,就连三到四天洗一次澡,都让人难以接受。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滴水是多么的珍贵,随随便便就把水浪费是多么可耻的一种行为。
撒哈拉的秘密丑陋无比。
这里的小女孩十岁就要结婚,父母像贩卖人口一样把女儿“嫁”出去。所谓的结婚初夜,仅仅是新郎通过暴力夺走小女孩的贞操,在女孩的心底划上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疤。
看到这里我感到心寒,闭塞落后的习俗下,每个人都是一副丑恶的嘴脸,就这样目睹着暴力的发生却没人阻止。也许是习惯了吧,习惯了这种事情的发生渐渐也就习以为常。这种行为已经和犯罪挂钩,但在撒哈拉,这种丑陋的习俗将继续延续下去。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我生活在一个法制的国家,这里和平安定,小女孩的经历不会在我的身边发生。
撒哈拉的秘密有趣可爱。
当三毛装修好她和荷西的家时,来拜访的客人源源不断——荷西的同事,周边的邻居,周边商店打工的小伙子……他们给这个沙漠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也给三毛带来困扰。同事在家里尝到独一无二的美味中国菜,邻居无赖的借走生活用品,不仅如此还放羊踏破了三毛家的屋顶……
书中最有趣的描写是,邻居借不到东西时会故意流露出可怜的表情,那小眼睛里发出乞求的目光。但一旦把东西借出,它就如泼出去的水一样一去难回,真是无可奈何却又有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撒哈拉居民的可爱,他们虽然有些无赖但却充满着当地的风情。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人们来寻找,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一样。对我而言,它神秘,它悲伤,它有趣,它值得一读。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6
寒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
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
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在书里,三毛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他们乐观面对生活,苦中作乐,让人动容。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水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7
你如果是我同学,一定很奇怪我现在竟然在读文学书,而且还写读后感。我也是。
知道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很好看,但从未读过。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这两天专门看了一下。只觉得与这位朋友相见恨晚,不然早就能读到这本好书。
到底是跟计算机相处的时间长了,人变木讷了。王小波的杂文看好几遍才能读懂,的确犀利、深刻、客观,但始终找不到当初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的快感――请原谅我是读格林童话长大的。而这本书中的文章篇篇如《猪》一样引人入胜。吗妈咪啊,我到现在还惊讶自己熬夜读完了这本书。差不多是笑着看到最后的,除了荷西身陷沼泽时三毛只身智斗歹徒、勇救丈夫时的惊心动魄,十岁的小女孩姑卡结婚时向三毛哭求“那种吃了没有小孩的药”时的可怜,三毛被人下咒时各种怪噩之事接连发生时的恐怖。
我对其中的《结婚记》记忆犹新,因为读这篇文章时我刚参加完婚礼。我以伴郎兼摄影师的身份目睹并记录了好友婚礼的发生。早晨七点开始扎花车,然后去新娘娘家迎亲,在半路上堵了一个小时才回到家拜天地,最后吃喜酒。一路鞭炮不断,锣鼓齐鸣。新娘进婆家门时的繁文缛节更多,我都不知道如何描述,你懂的。
真正的非洲人结婚也是相当麻烦。《结婚记》中,新娘姑卡的父亲接受了一笔不菲的彩礼后,结婚好戏正式开始。先是姑卡被送到大姨家,然后由新郎领着大队人马招摇过市,将其迎回来。之后新娘便被隔离在一间房子里,男人们在房外连续狂欢六日,还专门找来一名奴隶敲锣打鼓到天亮。好不热闹。的确不能不感慨,三毛的婚礼办的太简洁了。她参加婚礼时还穿着凉鞋,草帽上插着从厨房找来的香菜。之前知道办结婚文书比较麻烦时,三毛问荷西:“你看,手续太多了,那么烦,我们还要结婚吗?”没有彩礼,没有嫁妆,没有家具,没有车子,房子是租的。当三毛知道姑卡结婚时婆家拿了那么多彩礼时不由的自嘲:“我结婚时一条羊也没有为父母赚进来过” 。
很羡慕他俩的生活,开心而有趣。有一次三毛闲来无事计算最近的收入,发现丈夫挣了好多钱,于是两人高高兴兴的去四星级的国家旅馆大吃了一顿。而第二天就只能分着吃一张马铃薯饼和一块面包,因为这天三毛又算了一下最近的支出,发现大于收入。高兴也罢,低迷也罢,三毛的生活总是那么充实、丰满。兴头上的我还特意爬下床去问我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化结婚仪式的流程,怎样做才能避免像买卖人口那样给新娘婆家一大笔钱,如果男方和女方两家离的很远该怎么去迎亲呢。得到的答案都没有三毛的简单。简单就是美啊。
认识到三毛乐于助人的品质后,每天早晨九点左右开始,就不断的有小孩子来借东西:熨斗,吹风机,拖把,药,冰箱,火柴……识际上,他们理解的“借”的范围要比我们想像中的大:内衣,洋葱,汽油,棉花,灯泡,钉子……你最想不到的是,一位受过文明洗礼而拒绝跟家人一块用手吃饭的人每餐前必派儿子来借刀叉,忍无可忍的三毛买了一副送给他。结果还来借,原因是“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蔡一下,如果三毛不借他们东西,这些邻居会作何反应?他们会因此抱怨“生活好不方便”。燕外之意,三毛家已经成他们的免费的杂货店了。好有趣。雨很少光临沙哈拉,但并不意味着这儿缺少绿色。这些生活趣事就像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一如沙仑对假妻子的痴心一样纯洁无暇,一如“悬壶济世”的三毛用来给邻居补牙用的指甲油一样斑斓美丽,一如三毛考驾照时为她加油的犯人的欢呼声一样滋润心灵
……这些善良的人,温馨的事,让我感受到,即使在荒漠之中,也有美丽的人性在绽放,一如三毛房中那株“天堂鸟”,璀璨耀眼。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8
撒哈拉的故事》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的作者三毛是台湾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本名为陈惠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91年1月4日自杀而死,终年48岁。享年48,极其简短的一生,但她活出了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精彩。辽阔世界,我们如蝼蚁,脚能踏过的土地不过方寸。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很多人心中的神仙爱情,也有人会不理解,荷西何德何能能够娶三毛为妻,我想或许是因为三毛是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当三毛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幅撒哈拉的照片,便想要去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他人大多不理解三毛行为。而荷西,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提前去沙漠磷矿公司找到事,等三毛去后好照顾她。任何三毛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她看来却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跟他在一起是很愉快的事。
“爱情,需要生活的填充,需要语言的维系,它不是泛滥的示爱,更不是戏谑嬉戏。如果两人相爱是一篇五千字的散文,那’我喜欢你‘,只不过是一个题目而已。长久的爱情,不是泛滥,也不是强求,而是长久的陪伴,是漫长而真挚的内容,是付之一生的勇敢。”
三毛的故事叙述并无太多华丽的辞藻,相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然而,读她的故事,感觉就是在跟她面对面地聊天,听她谈天说地,体验那些不同的风俗人情,随她笑随她哭,为她的快乐而兴奋,也为她的难过而紧张。一个个的故事串起了沙漠中悲喜交加的生活,其中有让人羡慕眼红的浪漫,然而这加了倍的喜毕竟是要用加了倍的悲换取来的。
她写下的哀伤故事,会让人深觉惋惜和悲痛,或许一个人的恨意无期,但人性是善良纯真的。她写一个沙巴军曹,整个军营的兄弟都被半夜突袭的本地撒哈拉威人杀死,只他醉酒摔在营外逃过一劫,被杀的兄弟之中也包括了他的亲弟弟。自那以后他恨所有撒哈拉威人。他把自己军营的名字刻在手臂上,心里带着痛苦和恨活着。然而在最后撤离这个国家时,却为了保护几个撒哈拉威小孩而死。炸弹爆炸的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冲了上去,自己被炸成了碎片,护下了两个孩子。最终丧生于那片他又爱又恨的土地。
她对待在监狱里的犯人、奴隶以及那些所谓的奴隶主的态度更是让我敬佩,我羡慕她的肆意,她的自由,她的敢爱敢恨是我所向往的。我们很多时候尝尝凭借表象叛忍高低,可每个人身后都隐藏了太多肉眼难见的东西,许多东西说不清,谁都不比谁高明,本就无绝对的对错。我们看人,终是要剥开其人设假面,直看风骨品格。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应对的态度。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弗兰克尔用一句名言对此概念进行了恰当的描述,“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以剥夺人类的其他一切,但唯独剥夺不了人类最后的一点儿自由,即人类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有选择处世态度的自由和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自由。"
我们能去了解到这些,恰恰是因为三毛选择了表达,选择了记录,表达是一种权利,表达表明着身而为人的我们有“说话”的权利,在三毛的系列书中,那些很惨的故事,让人心痛的故事,恰恰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无法表达,他们没有被给予这种权利,因此等待他们的只有漫漫无尽的黑夜。三毛在选择表达的那一刻,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或许是沉重与不开心大于其他感受,即使三毛尽量以轻松的笔调来表达,但也深感那里人们的愚昧与三毛的力不从心。
或许,珍惜我们表达的权利,是我们毕生都要学习的课题。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9
三毛曾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浓情穿梭在三毛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汇成了一幅沙漠的滚滚红尘。三毛这个不拘束于世俗的人,在不温不热的年纪,选择去大洋彼岸的撒哈拉沙漠,开始另一种人生。
很多时候都市的繁华让人找不到归属,而三毛便是一位来撒哈拉寻找归属的女子。滚滚黄沙,风声呜咽,三毛以极大的勇气行走在撒哈拉沙漠,上演一段段浪漫离奇的舞台剧。在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之间用笔代替相机写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这看起来更像是一本随行日记。
回首一路走来,三毛愿意和荷西一起设计房子,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条纹窗帘像三毛说的: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想圣经上雅格的天梯一样,踏上一步绝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爬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江风月,尽入眼前。这种境界与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生命的历练就像是天梯,只不过那黄沙愿化作三毛脚下的路,谱写一曲磨难的乐章。
然而《撒哈拉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三毛的世界。《娃娃新娘》写到姑卡这个十岁的姑娘,不得已嫁给阿布弟这个比她大很多岁的男人。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盛大的晚宴,有的只是一场类似闹剧的发生。一句不要紧张,这是风俗,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让人读来膛目结舌。十岁的孩子被人打到家里,一声如哭似的叫声,然后就没了声息,这种精神的洗礼,真的让人失望而可笑。
雨果说:困苦能孕育人精神的力量。生活在现代这般安逸的生活中的人,完全体会不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所面对的一切令人崩溃的事物。《荒山之夜》里,三毛对荷西的感情跃然纸上。《悬壶济世》里,让贫穷和封闭所包围的地方被三毛那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而融化。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三毛与荷西戏剧性地等来了结婚。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对于结婚礼仪只不过是个形式,可能很早三毛与荷西的`心就在一起了。
曾记得,我们都是有过流浪梦想的孩子,那也只不过是年少轻狂的想法罢了。可是三毛不把这当做青春的挥霍,在广阔的撒哈拉,她终于找到了归宿。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摧毁,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
不知道三毛为什么要把《白手成家》这一篇放在最后,明明这一篇才是故事的开始。《橄榄树》中这样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滚滚黄沙,你是一抹淡雅脱俗的新绿。三毛,感谢我们如此遇见。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0
三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人,这里的陌生指的是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儿时的三毛就是动画片三毛流浪记中的卡通人物,中学只知道她是当代文学很有名气的一个女作家,大学里,很有幸在小甘的介绍下,看完三毛了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第一次破天荒一次性看完一整本书。谢谢三毛,谢谢小甘,让我领略撒哈拉灵魂。
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 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但当他张开双臂说:marry 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 我虽然掌握着我生命小船的舵,但是在黑暗里,替我挂上了那颗在静静闪烁的指路星,却是我的神。他叫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在我心的深处,没有惧怕,没有悲哀,有的只是一丝别离的怅然。
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登上六盘之颠,领略大西北之雄浑,俯瞰宁夏平原之坦荡,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1
第一次读三毛,选中了这本早有耳闻的《撒哈拉的故事》,豆瓣评分9+的书果然名副其实。书中写三毛与先生荷西的那些事,平平淡淡,但恰到好处的流露出荷西对三毛的情意。荷西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但他实实在在为三毛做了许多,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就会知道这种真情切意多么可贵。读到荷西陷入沙坑的时候,心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虽然知道荷西不是因此去世,但还是边读边祈祷着一切相安无事。一般经历过这么危难的情况,大多数人惊魂未定,再也不会以身犯险。所以三毛是勇敢疯狂的三毛,她还是决定再来找化石;荷西是深爱三毛的荷西,就肯陪着她一起疯。读完哑奴,心里就像被堵住了一样难过。
在这个不许离婚的沙漠里,居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养奴隶。他们的命运,从还未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他们没有自由,只能服从主人的命令。可是哑奴却是那样一个憨厚老实、勤劳恳干、知恩图报的人,他懂得感激,帮三毛他们做过不少活,比那些只知道借东西的邻居们不知好多少倍,可他却偏偏是个身不由己的奴隶。他是主人交易的物品,他被带走以后还能再回来守护这个还算幸福的家吗?他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吗?他还会再有多少任主人呢?想想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生而平等,读起来更感其悲凉。撒哈拉威的女人也好可怜,就算生了病快要死掉都不能看医生,生孩子需要接生也不能看医生,就因为医生是男性。
她们连最基础的计算和常识都不懂,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了孩子的也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来的,深入人心的男女差别观念限制了她们领略大千世界。十岁就被通知要结婚,还是父亲包办的婚姻,连要嫁的人是谁都不清楚,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嫁过去,然后父母会收获一笔嫁妆费,这种脱离了恋爱与感情的婚姻,让我感觉能像是人口买卖。女人们在撒哈拉威毫无地位,这种以风俗为借口的歧视和欺压,让我隐隐的有些愤怒。像沙伊达这样受过教育的女人,居然被人们一致排挤,居然遭到其他女人们的恶意揣测恶言相向,最后还被卑鄙小人羞辱而死,真让人愤慨。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受害者对被害的不反抗甚至认同,莫过于受害者助纣为虐自相残杀。我想我是不能像三毛一样待在这个大沙漠的,我无法放弃我自小树立的三观去一味符合他们毫无道理的风俗,看到居民们执迷不悟、顽固不化,我很可能会气死在那里。虽然我也很想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但有些事情,无法用景色来弥补。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2
三毛,这个常常被人们提起的名字。有人说他随性,有人说他偏执.....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书,从他淳朴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了他尾随丈夫荷西在偏远的撒哈拉沙漠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故事,。可以想象,沙漠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贫穷是何等的让人难以承受。但是在这残酷的地方,三毛和河西却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乐趣横生。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三毛荷西,对生活满满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向往的那两颗奋力跳动着的心脏。他们用廉价的小艺术品和自制的木头家具把那个在沙漠强风中瑟瑟发抖的陋室装点的温馨甜蜜,虽然身在他乡,但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合上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忘怀,这真是一部奇书,我跟随着他的步伐,领略了异域的风土,感受了漫天的黄沙和松软的土地,真实的体会了沙漠和城市的差异。三毛伴随着我的视线,翻过一页又一页的故事。他会偷偷地去看撒哈拉的居民是如何洗澡的,他会不怕累的,跑到沙漠深处看它所谓的奇景......从这里我看到了三毛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敬畏之情的心灵。现当代的人们总是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这正是因为缺乏一种对世界的好奇,我们应该激发出这种好奇心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除了这些,三毛还对人对事对物充满了真诚,他非常的乐于助人,他经常请客人到家里吃自己做的中国菜,当街坊邻居生些小病时三毛就用自己从中国带来的药品帮助他们他们,大家都很喜欢三毛认为三毛是一个万能的百宝箱,所以总是想要什么就找她要什么,三毛虽然很头疼,但还是能给就给。另外,三毛还很善待自己,她对自己很好,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她很注重穿着和妆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很靓丽。
我读完了这部奇书也算是听三毛讲了很多故事,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爽,让我思绪万千。想着想着耳边又想起了三毛的声音: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理解里就是精神的文明。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3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04-30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摘抄02-26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笔记01-23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02-05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三篇01-04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5篇01-13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5篇)10-06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1-15
撒哈拉的故事经典语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