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康伯“一阴一阳之谓道”注的理解参考文献

  摘要: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出韩注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谈“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始生万物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阐释出韩康伯注解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韩康伯的思想。

  关键词:道;无;一阴一阳;神

  韩康伯运用了“辨名析理”(注:韩康伯说:“夫寻理辩疑,必先定其名分所存。所存既明,则彼我之趣可得而详也。”(房玄龄等《韩伯传》))(《晋书·韩伯传》第1993页)[3]的论证方式。“辨名析理”是魏晋玄学家惯用的论证方式,更是韩康伯的一贯原则。所谓“辨名”就是分辨一个名词的意义。一个名词有它所代表的概念,分析这些概念,就是“析理”。因此,在分析“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前,韩康伯首先继承了王弼在《论语释疑》的说法给道下了一个定义(注:邢昺《论语正义》引王弼《论语释疑》之言云:“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这里指出道是无的称谓。这里韩康伯指出了道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玄学派贵“无”的特征。第二,他指出道的本体作用,没有它不能开通的事物,即“无不通”;没有不以它为依据而开通的事物。他强调的是“道”的本体作用,作为本体的“无”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依据,当然阴阳也不例外。第三,他指出“道”是寂然幽静而无体的,所以,它是没有形象的,即“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第四,作为无形无象的道必须通过阴阳才能呈显道始生天地万物的功用,即“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穷变以尽神”以下讲的仍然是这个问题,前面已述,此处略。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另一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讲“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分析出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注解的含义,从而更有利于把握韩康伯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红楼梦》哲学论纲参考文献 下一篇: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