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暑饮食养生之道

时间:2021-06-17 20:51:38 饮食文化 我要投稿

小暑饮食养生之道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下面是CN人才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暑饮食养生之道,欢迎阅读参考!~

小暑饮食养生之道

  小暑饮食养生之道

  小暑多吃什么

  1、河蚌

  河蚌清热滋阴,适宜阴虚内热之人食用,诸如消渴,口干舌燥,目赤者;治烦热,适宜甲状腺机能亢进者;消渴,适宜炎夏季节烦热口渴时食用;可治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且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夏季来临,人们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

  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2、荔枝

  荔枝果肉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总糖量在70%以上,列居多种水果的首位,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吃荔枝前喝点盐水、夏枯草凉茶,或冬瓜汤、绿豆汤等对上火有预防作用。或吃荔枝的同时,多喝盐水,也可用20-30克生地煲瘦肉或猪骨汤喝,或与蜜枣一起煲水喝,都可以预防荔枝病。

  3、黄鳝

  黄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据分析,每百克黄鳝含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钙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95毫克、尼克酸3.1毫克等。正因为如此,民间流传“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但要注意的'是,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在烹调时,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鳝鱼,虽然味鲜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4、红豆

  红豆,性平偏凉,味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族、钾、铁、磷等。红豆能促进心脏血管的活化,利尿;有怕冷、低血压、容易疲倦等现象的人,常吃红豆可改善这些不适的现象。另外,红豆还有健胃生津、祛湿益气的作用,是良好的药用和健康食品。

  小暑重养心,红豆有清心养神、健脾益肾功效,加入莲子、百合更有固精益气、止血、强健筋骨等作用,能治肺燥、干咳,提升内脏活力,增强体力。养生也是护肤的重要的一部分,外调加上内养,才能造就一个水灵灵的女人。

  5、姜

  俗语有“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小暑过后,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而且,生姜中含有辛辣和芳香的成分,含有姜油酮、姜辣素、淀粉和纤维,用于风寒感冒,可通过发汗,使寒邪从表而解。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可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姜油酮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

  小暑养生

  夏令进补对肺肾阴虚的可选用百合10克、香薷10克、莲心10克、佩兰10克、熟地10克、当归12克、甘草6克水蒸服,有去暑健脾养阴润燥的作用。

  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肺阴虚的老人,可取猪肺一只,反复灌洗清洁,至汽锅中蒸,取其汁服用,一只猪肺可蒸2—3次,淡食。猪肺有滋阴益肺,润燥的功用。久食猪肺汤对上述疾病有很好防治作用。

  对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或是胆固醇、甘油三脂高者可用鸭肉作滋阴清虚热,补血解毒之用。熟鸭肉与西瓜里皮切成细丝至于盘内加入适量盐、味精、麻油、蒜末即可食用。西瓜皮有清热降火,利尿消暑的功用,二者合服是老人夏令进补消暑的佳品。

  当气温高时,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食欲神经受到抑制,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至关重要。膳食应多样化。从营养学观点出发,煮沸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最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习惯于喝白开水的人,体内脱氢酶活性高,肌肉内乳酸堆积少,不易产生疲劳。纯净的白开水容易解渴。为了健康,不渴时也要主动喝点水。

【小暑饮食养生之道】相关文章:

立夏饮食养生之道03-01

立秋的饮食养生之道01-03

夏季饮食养生之道02-27

秋季饮食养生之道02-27

冬季饮食养生之道02-27

中医饮食养生之道01-07

小满节气饮食养生之道05-22

过敏体质的饮食养生之道02-28

四季饮食养生之道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