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两大难题需解决

时间:2022-10-15 02:48:22 养老保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两大难题需解决

  6月29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养老基金)可以不高于基金资产净值30%的比例,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基金产品等。

  《办法》发布的时间恰逢中国股市几年罕见的震荡期,这使得养老基金入市变得颇为敏感。其中,有三个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安全性如何?是否能盈利?能不能“救市”?

  安全性是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大前提,投入股市上限为30%。

  “我们在拟定这个《办法》的时候,一个最主要的考虑,就是保证基金的绝对安全,不能让老百姓的‘养命钱’出现重大风险。”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6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根据征求意见稿,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基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这意味着并不会有过高的比例投入股市。

  养老基金入市有利于增强其支撑能力,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面对。

  李忠认为,加快完善养老基金投资政策,有利于拓宽基金来源,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养老基金的支撑能力,促进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盈华也认为,基金的投资收益有利于增强制度财务的可持续性。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对法治周末记者指出,允许养老基金入市是顺应市场的举措,但同时也要解决养老基金结余归集到省级社保难度大、委托机构单一带来的操纵市场嫌疑等诸多问题。

  养老基金短期内无法“救市”,但长期有利于制度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认为,依靠养老基金短期内达到“救市”目的并不可能,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股市的制度建设意义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投资者结构从而在长远上利好股市。

  收益跑不过CPI

  养老基金,包括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基金。聂日明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目前养老基金的管理主要分为三类:

  作为养老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储备用于人口老龄高峰的支付危机,委托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投资对象包括国债、股票、产业投资等。

  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由企业委托合格的养老基金管理人管理,投资对象与全国社保基金相近。

  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也就是《办法》所指的地方养老基金。由各省市级及以下政府的社保部门管理,限于政策约束,投资策略保守,仅限于国债、银行存款等。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6月30日召开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称,截至2014年年底,养老基金的结余达到3.5万亿元。

  按照现行政策,基金投资范围严格限定于银行存款和买国债,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对于养老基金,尽管这样的方法更为安全,但每天都在贬值。数万亿元的养老基金存到银行以百分之二点多的速度增值,远远赶不上CPI的上涨速度。

  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以通胀率(CPI)作为基准,基本养老保险在过去20年来的损失量化后,贬值将近千亿元。

  李忠认为,投资渠道偏窄、基金贬值缩水等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调动群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影响基金的支撑能力,也制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投资运营政策。

  对于养老基金入市,证监会也多次“持支持和欢迎态度”。

  在今年3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老基金的发展和投资运营相关制度,促进养老基金的专业化、市场化投资运营。

  6月3日,张晓军再次表示,证监会一直积极支持养老基金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养老基金入市对于扩大养老基金的多渠道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控制风险是前提

  但近期持续震荡的股市,让人们对于入市之后养老基金的安全产生了担忧。

  对此,人社部相关专家表示,养老基金不是用来支撑股市的,因为养老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不可能在目前股市剧烈动荡的情况下入市。

  李忠介绍,具体到投资管理办法,对严格控制风险也作了多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范,包括建立相互制衡的机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在多元化投资方面作出规定、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注重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等措施。

  比如,《办法》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分别明确委托人、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各自的权利义务。《办法》明确,投资机构和受托机构分别按管理费的20%和年度投资收益的1%来建立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养老基金投资发生的亏损。

  “养老保险基金是群众的‘养命钱’,我们在拟定这个《办法》的时候,一个最主要的考虑,就是保证基金的绝对安全,不能让老百姓的‘养命钱’出现重大风险。”李忠在发布会上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教授也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公共养老基金,其投资应遵循安全优先原则,其次才是考虑收益最大化。况且,中国股市还不成熟,投机氛围较浓,风险较高,贸然进入可能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控制风险理当是养老基金投资股票的前提条件。

  入市之后,养老基金的收益也需要投资多年方能见效。

  在常年对养老基金进行跟踪统计的社科院副研究员张盈华看来,在超长期,例如50年至70年的时间里,经过复利积累的基金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

  “我们曾经做过测算,如果按照7%的投资收益率,即使制度赡养率不断提高,结余基金被耗尽的时间会推迟30年,到那时我们已经平稳度过了老龄化高峰期。30年时间,给改革者留下很大空间,有助于逐步调整制度,使其良性平稳运转。”张盈华说。

  两大难题需要解决

  “事实上,养老基金入市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对安全的担忧,还有就是对于其能否像社保基金一样起到‘国家队’作用的期待。”聂日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为养老基金委托投资的委托人,可指定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承办具体事务。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基本确定了地方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养老基金结余的模式。

  用于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于允许市场化运营,自2000年成立至2013年年底,基金累计投资收益4187.3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13%,远超过同期2.46%的年均通货膨胀率。

  尽管作为模板的社保基金成绩优异,但在专家看来,养老基金要想参照这一模式入市,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养老基金结余归集到省级社保有一定难度。第二,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以往的模式很难再适用。

  第一,养老基金结余归集到省级社保有一定难度。

  首先,下级政府上缴基金虽然会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但也意味着对养老基金的控制权变弱,这是下级政府不希望看到的。尤其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至少是省级统筹)的背景下,养老基金结余向省级社保归集会被视为省级统筹的前奏,地方的配合度可见一斑。

  其次,由于人口在区域间流动的不确定性,各地养老基金收支不稳定,每年结余或亏损的数字都在变化,增加了归集工作的困难,除了广东等发达地区,资金归集并不比省级统筹要来得容易。

  再次,部分地方养老基金收支平衡困难,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省份面临的问题不是养老基金结余如何投资,而是如何筹措资金弥补收支缺口。

  作出以上分析的聂日明认为,这一难题是养老基金入市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按计划将钱收上来,入市投资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以往的模式很难再适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副教授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历史收益率作为参照物,并不一定合理。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历史投资回报率高达8%,但我们观察该理事会的投资历史便知,早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改制上市时,基金会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去,几大国有银行一上市,基金会立即获利丰厚,盈利达几百亿元。这一现象难以复制,也不是真正的市场投资业绩。”郑春荣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

  聂日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把所有地方的养老基金结余委托给单一的全国社保基金一家机构来运营管理,恐非善策。

  “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国家的各个行业、各支基金的管理相对独立,不会将所有行业、所有区域的养老基金全部委托给一家机构管理。这样,可以保持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多样化,从而使得市场的冲击更具非系统性,避免了利益一致行动人带来的暴涨暴跌的金融风险。”聂日明说。

  对股市有长期意义

  在股市震荡期间推出的入市方案,使得养老基金在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还被赋予了“救市”的期待,但在聂日明看来,安全性优先的养老基金并不会在此时入市救火,即使入市之后,对股市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也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显现。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对股市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平缓和循序渐进的。”李忠指出。

  齐传钧认为,养老基金之所以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救市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入市资金过少,影响不大。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3.56万亿元。预计扣除预留支付资金外,全国可以纳入投资运营范围的资金总计约两万亿元,在上限30%的规定下,有着6000亿元左右的资金可入市。相对目前近50万亿元的两市市值,可谓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办法》目前还存在征求意见阶段,离真正实施还有一段时间,再加上《办法》规定养老基金投资的委托人是省级人民政府,实施时期也不会完全同步。

  但齐传钧同时指出,从长远角度来看,养老基金入市有利于股市制度建设的完善。

  齐传钧认为,改善投资者结构离不开养老基金的参与,反过来会说,也只有养老基金入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投资者结构,才能给股市制度建设带来压力,才能推动中国股市向融资和投资并举的均衡良性发展。(来源:法治周末)

  养老金救市 谁救养老金?

  近日股市动荡,有关养老金入市救市的消息和呼声不断,而一些官员和专家纷纷在媒体上发声,论证养老金救市的好处。人保部和财政部联合起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也开始向公众征求意见,普遍被认为是救市的利好消息。养老金入市显然被当成维护股市稳定的救命稻草。

  这样的看法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样的看法很快变成现实,则更是极其危险的。

  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确实存在被通货膨胀吞噬而缩水的可怕境况。专家们呼吁允许养老金为主的社会保险基金入市的理由,往往是举社会保障基金入市可能带来的诱人收益。但事实上,社会保险基金的亏损,恐怕不仅仅是不能进入股市造成的,高昂的管理成本,碎片化的管理体制,以及被贪污挪用之类的管理漏洞,都是造成养老金账户损失的原因。

  政府官员和一些专家对于养老金入市,动辄举国外的例子,实际上,国外养老金入市与中国的正在征求意见的所谓入市,是大相径庭的。

  固然,国外很多国家的养老金是可以入市的,但除了日本、韩国外,大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都规定,基础养老金不能入市,只有补充养老金可以入市。所谓基本养老金,类似于中国目前的强制缴纳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而补充养老金,则相当于中国自愿缴纳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养老储蓄。中国目前讨论的养老金入市,显然是要让基础养老金入市,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之所以国外禁止基础养老金入市,是因为基础养老金是人们退休后真正的保命钱,起安全网的作用,一旦这笔钱出现问题,老无所养将成为可怕的现实。所以,大多国家设立红线,禁止基础养老金入市,以确保它的安全。这类养老金哪怕没有收益,也不能进行风险投资。而补充养老金计划是属于补充型的养老基金,起的作用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如果投资出现风险,也仍然有基础养老金托底,自然可以允许入市投资。即使是这样,投资决策也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即作为第一支柱的联邦养老保险计划,作为第二支柱的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雇主养老金计划来自美国《国内税收法案》第401(K) 节,因此也叫401(K)计划。它由雇主发起并设立养老基金,其资金来源于雇主缴费或是雇主和雇员的共同缴费,形成资金积累。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计划的共同特点是政府给予税收优惠,账户资金可以投资股市,收益形成积累,到退休时由权益人支取。

  作为补充养老金的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储蓄账户和第二支柱的雇主养老金计划都可以投资股票。对于个人养老储蓄计划的投资,由账户拥有者委托获得政府许可的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并承担全部的风险,政府不做限制。雇主养老金计划的设立条件和运作模式要严格和复杂一些。在401(K)计划下,作为养老金方案发起人的企业需要设立相应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由雇员代表、雇主代表以及熟悉投资和精算的专业人士组成。由于401(K)计划下的养老金资产记在员工的个人账户名下,因而该机构还扮演着账户管理人的角色。在资本运营前,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先行选择一系列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产品,然后将一份列有这些机构、产品连同相应风险收益的清单交由员工,再由员工个人决定具体的投资去向。根据员工的投资意愿,管理机构作为信托人将养老金委托给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市场运作。与此同时,企业需将其养老金方案及信托方案报备给劳工部,经劳工部获准后方可获得入市资格;还需经国内税务局批准,以获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发起人、基金管理机构、账户管理人、信托人、受托人、个人和政府各尽其职,权责明确。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美国的养老金入市政策,意在说明,同样是养老金入市,美国的情况和中国拟议中的情况绝然不同。认为美国养老金入市带来股市的稳定和繁荣,中国也应该让养老金入市而救市,那不是出于无知,便是出于不负责任的误导。

  中国养老金为什么不能盲目入市尤其不能匆忙救市?原因在于,第一,中国股市绝不是成熟的股市,充满巨大的投机性和投资风险。将作为保命钱的基础养老金投入股市,万一亏损,后果极为严重。第二,国外尤其美国那样入市的养老金,都是属于个人积累型的,可以作长期投资,到个人退休后支取。中国养老金制度以现收现付的统筹型为主,如果将统筹账户基金用于投资股市,因为统筹基金很快要给支付权利人,很难进行长期投资;如果对积累的个人账户进行投资,那么,个人账户的钱完全是投保人个人的财产,未经个人同意,没有人有权进行风险投资。如果说统筹账户的支付政府本来应该兜底,投资亏损还可以由财政弥补的话,那么,个人账户出现亏损,将出现无人承担责任的局面。第三,美国401(K)计划下,基金管理机构、账户管理人、信托人、受托人、个人和政府各尽其职,防范投资风险和委托代理中可能出现的受托人机会主义风险,而中国目前根本不具有这样的机制。在投保人连个人账户的资金到底谁在管,上面有多少钱这样最为基础的信息都弄不清楚的情况下,将个人账户资金进行风险投资,怎么能够谈到责任约束?

  数额不菲的养老金进入股市,看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好处,而这种好处在美国确实已经得到证明。但是,在中国却极不现实,因为缺乏基础性的制度保障。本人对于养老金入市本来并不反对,但是,在条件并不成熟,基本制度并不存在的情况下,养老金入市应该更为谨慎稳妥。等到将基础性制度建立起来了,股市也规范了完善了,那时候进入股市也来得及。对于养老金的缩水问题,目前还是抓好管理堵塞漏洞为最要。

  给养老金入市估算下风险账

  6月29日,人社部、财政部公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30%”。

  消息一出,舆论立即沸反盈天。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认为这是政府的“救市”措施,“国家队”前来救市了。其二、因为股市半月之内狂跌1000多点,养老金此时入市,赔了怎么办?这可是国人的保命钱,赔不起。

  该如何看待养老金入市?我以为,尽管养老金真正入市以及究竟有多少可以直接投入股市还尚有时日且存在诸多不确定,但此时表态,“定心丸”的用意却非常明显。

  至于养老金入市之后是赚是赔,以及赔了怎么办,目前实在不好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既然投身股市,风险与收益就得仔细掂量,股市没有只赚不赔的道理,哪怕保命的养老金也不应该例外。

  那么,风险估计有多大呢?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此次涉及的养老金,是属于人社部管理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养老金从来没有经过股市洗礼。因为没有比对数据,暂时也没有办法确定风险。不过,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那一部分却投资股市有几年了,它的股市盈亏,可以拿来作为参照。

  根据社保理事会每年发布的年报,2001年7月,社保基金就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了中石化的新股配售,以4.22元/股的价格申购了中石化A股3亿股。但时运不济,2001年中国股市市道不好,当年12月31日,中石化A股收盘价3.45元,社保基金浮亏了2.31亿元。2002年,中国股市仍然市道不好,到这年的最后一天,中石化收盘价跌到了3.01元,社保基金浮亏变成了3.63亿元。首次投身股市,可谓出师不利。

  2003 年,社保基金将中石化股票委托给了投资机构运营,委托投资收益如何,当年报表中没有显示。2004年、2005年,委托投资收益都是盈利,2006年,委托投资仍然盈利,但在这一年,年报收益表中出现了“股票差价收入”项,收益为正。2007年,“股票差价收入”为正数。2008年,“股票差价收入”没有了,变成了“证券差价收入”。可是对照上一年的数据,2008年“证券差价收入”却出现了断崖般下跌。也正是在2008年,中国股市大幅下跌。

  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最新的报告年度2014年,“证券差价收入”项显示,2008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都是赔的,其余年份盈利。

  总体来看,除了2003、2004、2005这三年,从相关报告无法判断股票收益,其余11年中,社保基金股票投资有5年是赔的,6年为盈利。大体可谓喜忧参半。

  由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情况,我们大体可以估算养老金入市后的局面。坦率说,风险还是比较大的。但是,社保基金成立以来,综合投资收益却是正数且收益率大幅跑赢了每年的通胀。从这个角度,养老金入市或者说扩大投资范围,显然要比存银行强。

  既然投身股市,风险与收益就得仔细掂量,股市没有只赚不赔的道理,哪怕保命的养老金也不应该例外。

http://jianlimoban.c321.cn/

【我国养老基金入市两大难题需解决】相关文章: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2016解读:养老金入市渐近09-25

2016养老金入市了吗?09-25

2016养老金入市年内启动07-25

6000亿养老金入市时间08-08

养老金什么时候入市?11-03

中国养老金为什么要入市?07-17

创业遇到难题的解决办法07-17

怎么解决英语面试中的难题08-08

2016百亿社保基金入市引发不同解读信息08-05

2014新加坡以房养老难复制 中国需探索独特解决方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