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4-05-24 18:34:10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散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散文通用15篇

春节的散文1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新年即将翩翩而至,春的使者为我们送走了冰雪寒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冬去春来,回味小时候迎新春过大年的快乐时光,一股温馨的暖流缓缓流淌在心间,记忆的文字很快在键盘上敲击出来温暖着我的身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临近腊月的天气是嘎巴嘎巴的冷,铺天盖地的大雪隔三差五就会从天上飘然而落,古人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未免有夸张的成分,北方的雪确是真实的,小时候路边的积雪覆盖着田野终年不化有目共睹,不像近些年受暖冬的影响,一年难得下上一场大雪,现在北方下场大雪都成了稀罕事,人们为了寻找雪地的快乐,只有人工建造滑雪场了。小时候的人抗冻,数九寒天,我和小伙伴在冰天雪地打雪仗,在大自然这个天然滑雪场玩起来就是一天,也不知道冷,每天的疯玩也锻炼出我今天的好身板。进入腊月最大的盼望就是过年,过年不光有压岁钱,还有新衣服穿,这可是我心里每天都在盼望的事。腊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抓紧时间到市场采买年货,肩扛手提蚂蚁搬家一样往家里运送着好不容易买到的食物,大街上零星响起的鞭炮,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加紧置办年货,要过年啦,空气中我们已经嗅到了年的味道。

  记忆中,父母永远都是那么忙,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一大早,父母就让我们几个孩子起床,把被子抱到院子里,屋里的家具搬出去,父母开始打扫房间,进行卫生大扫除,那时候我家住的是家属院的平房,打扫卫生非常费事,东西两间正房各有一铺火炕,中间是堂屋,还有一间小厨房,由于常年烧炕取暖,烧炉子做饭,房间被烟熏的黑洞洞的,墙角挂满了蜘蛛网,父母用笤帚清扫房间后,还要把所有房间都要重新用白灰水进行粉刷,一忙就是一天。我那时虽是小学生,看到父母粉刷房间很辛苦,也知道为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天气寒冷,我的小手冻得通红,母亲心疼,让我少干点,我不肯,仍然高高兴兴的帮着父母干些简单的家务活,为的是让父母少受点累。

  过年置办年货是各家各户的一项重要内容,那时候物资匮乏,买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不像现在人们到超市随便购买商品就像不花钱似的,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验当时人们的困难生活。就拿买花生来说吧,现在市场上花生、瓜子满大街都有卖的,甜的、咸的、水煮的品种齐全随便挑。我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个条件,粮店要在春节前几天贴出通知,大概意思是“今天晚七点粮店供应春节花生,非农业户口凭票购买,每人半斤”。看到通知的人们互相转告着通知内容,消息传得比风刮的还要快,天还没黑,黑压压的人群已经挤满粮店前面的空地,各家的男主人在窗口前拥挤争抢着购买花生,老婆紧抓着孩子的手远远观望不敢上前,怕被拥挤的人流挤坏了孩子。每年春节供应副食品,人们为口吃的都会大打出手,“民以食为天”在当时食品匮乏的年代,“吃”是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如果大过年的你家里连个花生、瓜子都没有买到,面对拜年的亲朋好友你的颜面何在?你还会饿着肚子夸健康,打肿脸充胖子,大谈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吗?缺吃少穿是那个时代的烙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

  都说五谷杂粮养人,我生长的那个年代仅凭粮食本供应的几种粮食,营养是远远不够我生长的速度,感谢我的.父亲,他有一身好手艺,能为我们挣些好吃食,想是小时候我没有挨到饿,身体发育的比较好,现在岁数大了,每天的减肥让我很发愁。父亲祖上传有一手正骨,针灸的好手艺,业余时间经常给人无偿看病,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在家没人照顾,经常有淘气的孩子被打折胳膊摔断腿,家长急急忙忙带着孩子来诊治,父亲是个热心人,对上门求诊的人有求必应,从不收费。那时候人心醇厚讲感情,每到过年时,这些治过病的乡亲就会从乡下带些自家的农副产品送到家里表示感谢,送给父亲的煎饼、粘豆包、烙糕、冻豆腐等平时难以见到的农产品经常会堆满堂屋,父亲用两口大缸装好这些食品,放在院子里妥善保存,够我们家人吃到正月开春。

  春节当天,全家人都会早早起床,我穿上母亲给我缝制的新衣裳,心里充满了过年的喜悦。早饭后,母亲忙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灶间的大锅上煮着大块的猪肉,咕嘟咕嘟的肉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馋的我多次扒头向灶间张望,看肉煮熟了没有。父亲贴春联、年画,我每年都刷好浆糊,帮着父亲把房间、院子大门的对联贴好,在房间把《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年画贴得端端正正,每个房间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太阳还没落山,大街上的鞭炮已经此起彼伏的响起。听到母亲的吩咐,我急忙点响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席了。丰盛的年夜饭,现在想起来我还垂涎欲滴,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味佳肴炖肘子、红烧扣肉、小鸡炖蘑菇摆满了饭桌,压轴的酸菜火锅火爆登场,成为我们的抢手菜,年夜饭吃的香啊,全家人围着饭桌挤的满满的,欢声笑语始终不断,尤其是远在宁夏的大哥一家,只有过年才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过除夕,看着热热闹闹的一家人,父母高兴的眉梢嘴角都带着笑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年夜饭吃过后,我跑到街上和小伙伴燃放鞭炮欢度除夕,父母还要包饺子守岁。平时一贯节俭过日子的母亲把房间的电灯都打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房间院子的每个角落,母亲说,过年就要亮亮堂堂的,来年日子才好过。每年父母都要求我们几个孩子守岁,午夜12点吃过新年的饺子才让我们去睡觉,长大后,我才知道父母让我们守岁是期盼我们早日长大成人,生活圆满。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走向富强,上世纪老百姓春节凭票购买商品的年代永远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春节市场物品极为丰富,老百姓可以在大型超市随意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求,再也不用为购买年货辛苦奔波。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现在我对过年看的很淡,儿时对过年的盼望已经成为脑海深处的记忆,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大丰富,老百姓就像生活在蜜罐里每天都像在过节。

  每年过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成为人们的最大盼望,精神大餐,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电视机前亿万中国人齐声欢呼新春的到来,场面温馨感人,激动人心,每个人都感觉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祈愿我们的祖国:春节好过年年过,万民欢腾笑开颜。

春节的散文2

  “过年”,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已毫无诱惑可言,他们如今过的可算是天天“过年”的好日子。而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五、六十年前,天天饿得嘴里冒酸水的童年时代,“过年”对孩子的诱惑何其大也,那真是天天盼“过年”啊!

  记得小时候,每当进到腊月,年味就渐渐浓了。

  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会发一些年货的票卷,平日嘛只有吃包心菜、大麦面稀粥的份。待到腊八以后,我和哥哥便忙碌起来,常常深夜爬起来,缩着脖子,带着小凳,去菜市场排队买凭票供应的猪肉,还有那用来包汤圆的猪板油。尽管冻得飒飒发抖,但想着“过年”能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和一咬就冒油的汤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年”就进入到了倒计时。“祭灶”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这天晚上,厨房的老灶台上,灶王、灶婆画像下方,摆放着母亲请来的“元宝灶饭花”,点上香烛,母亲带我们向灶王拜上几拜。然后,全家人便可以先欢欢喜喜地吃个比往常丰盛一点的“小年”的送灶饭了。

  此后,家中“过年”的味道便越发浓厚了。磨糯米面是年前的一件重要任务,那时,都是凭粮本买来糯米,再拿到附近磨坊去磨成糯米面,那刚磨出来的面还是湿漉漉的,回到家,立即在堂屋里搁上头号大竹匾,将糯米粉摊在上面,慢慢晒干。孩子们在匾子旁,用筷子不时地在匾子里划拉,随心所欲地在糯米粉上创作出自己臆想出来的各种图案,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那几日,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包子馅。那时,猪肉很紧张,馅的种类基本是纯素的,有萝卜丝、青菜、豆沙的等等。馅做好了,孩子们总是被馅料的香味所诱惑,趁大人不在,偷偷用筷子夹上一口送进嘴里,真香!

  蒸包子那天是年前最快乐的日子,我们帮着母亲,将面粉、包子馅用竹篮提着,送到离家不远的蒋家桥饺面店。那几日,饺面馆也关门谢客了,所有大师傅,全部上阵代客蒸包子。店堂里,蒸气缭绕,包子的香味令孩子们馋涎欲滴。一旦自家的包子出笼,便忙不迭地先抢过一个,咬上一口,烫得龇牙咧嘴。接着,就用筷子头蘸上红颜料,在包子上点上红点,以示喜庆,也给各种馅的包子做个记号。

  有的年头,去饺面馆预定迟了,排不上号,父母便决定自家动手蒸包子,那孩子们就更高兴了。从包子店买来老酵头,自家发面,待等各项工作准备齐全,在天井里支上烧柴的锅灶,架上铁锅,搁上蒸笼,木柴火烧得旺旺的。父亲是大师傅,负责包包子,孩子们便负责将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笼,母亲负责上笼、下笼。整整折腾一天,过年的包子便终于蒸好了,那包子外形,自然比不上店里大师傅包出的那么好看,也没有那么喧乎,但经过自己的手,蒸出来的包子,吃起来还是格外的香啊!

  父亲在年前那几天,更忙了,每天下班回家,系上围裙,就开始忙活,准备过年的各式菜肴。诸如“茨菇烧肉”、“大杂烩”、“花生肉丁熬的黄豆酱”、“红烧鱼”等等,这些菜如今看似极为平常,但那时,平日是根本吃不着的呀!

  父亲将那些菜分别盛进一个个大陶缽子里,放进房间的大柜子里,那蒸好的包子凉透后,则用大竹篮子装好,挂在堂屋高高的挂钩上。从大年三十开始,这些菜和包子,方才可以进食,每天热上一点,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左右。别担心,这些包子和菜都不会变味,要知道,我们南方冬天的堂屋和房间就是个特大冰柜啊。年前那几天,趁大人不在意,孩子们常偷偷打开柜门,用筷子夹上一点好菜,在嘴里慢慢嚼啊嚼啊,舍不得咽下去,这“过年”的诱惑真是了不得啊!

  除夕之夜,传说是诸神下界的时刻,但对我们孩子来说,这一刻,却是我们仿佛登上天堂的最快乐的时光。

  除夕下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开了,厨房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孩子们七手八脚,帮着干拣菜、剥松花蛋这些杂活,大姐则准备年夜饭的凉菜冷盘。

  天黑了,八仙桌搬到堂屋正中,上面满满地放着各种平日见都见不着的好菜。扬州那一带还有个讲究,年夜饭必须吃炒豌豆头和炒水芹菜,“豌豆头”在家乡又叫“安豆”,寓意全家人平平安安,“水芹菜”北方没有,那中间是空心的,意为来年万事如意路路通。

  菜上桌了,尽管孩子们个个馋涎欲滴,但还得先跟着大人去接灶。大人们带着一帮孩子,恭敬地向灶王、灶婆画像鞠躬膜拜,恭请灶王上天言罢好事,下界保我们一家来年平安。

  灶王爷接回来了,一家人又捧着给去世的先人准备的纸钱、元宝,到门外点上,我们跟着大人,嘴里都小声念叨着:“爷爷、奶奶、公公、婆婆拿钱啊!”通红的火苗中,纸钱在飞舞,天国的老辈们,你们能听到儿孙们的祝福吗?愿你们在天上快乐安好!

  仪式结束,父亲又点上一串小鞭,在砰砰啪啪的鞭炮声中,年夜饭终于可以入座,开席了。

  眼前这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让孩子们食欲大开,这顿饭吃得可香了,大人们倒上一杯当年难得一见的洋河大曲,孩子们则一人一小杯米甜酒,全家人举杯,共祝新年快乐。那桌上的“安豆”、“水芹菜”,每人必须得吃上一口,唯独那“红烧鱼”是万万动不得的,整条鱼上来,最终又端下去,大人们说:“这叫年年有鱼(余)!”

  年夜饭吃罢,收拾完桌子,又进入了“过年”的又一个让孩子们流口水的时刻。父亲端坐八仙桌正中,将凭票供应的芝麻糖、花生糖、寸金糖、交切片、大小京果、云片糕等各色糕点,按全家人头,分装进一个个装着炒米的大雪花膏瓶里,孩子们都眼巴巴地围着桌子,等待父亲行使分配大权完毕。父亲也绝对地公平、公正,童叟无欺,各色糕点,一一过数,平均分配,免得兄弟几个争抢。父亲一声:“好了!”孩子们便一人抱一个大瓶子,美美地吃了起来,当然,不能一下子吃光哦,这一瓶子糕点得摆在各自的床头,慢慢地品味,吃完了,就得等到下年了呀!

  夜渐渐深了,条几上一台当时算高档的熊猫牌台式收音机传来喜庆的音乐,孩子们将一串串小鞭拆开,一个一个地在天井中点放。母亲和大姐则开始和糯米面,准备正月初一早晨的汤圆了。那汤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猪板油白糖馅的,馅用完了,剩下的就是实心汤圆,看着那圆滚滚的汤圆,我们都想象着,正月初一吃汤圆的幸福一刻。

  包好汤圆,母亲又从柜子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新鞋,让孩子们试试,平日穿惯了旧衣、旧鞋的孩子们都高兴地试着新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正月初一大早,天空中响着一声声清脆的鞭炮声,孩子们便抢着来到父母床前,拱手给父母拜年:“恭喜姆妈,恭喜爸爸!”父母连声回拜:“恭喜你啊!”然后,便递过来一张五角,最多一元的纸币,这是压岁钱!孩子们平日只花过几分钱的小票,一下子有了这大票,心里可美了,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心里盘算着是买点好吃的、好玩的花了,还是攒着,以后派个大用场。

  “年”就在这一声声祝福声中开始了。

  初一清晨,给父母拜年之后,孩子们就等着吃汤圆了。母亲煮着汤圆,我们都围着灶台,眼巴巴地等着汤圆出锅。那汤圆在沸水中翻滚着,渐渐浮起,变得更大更圆了。猪油白糖馅的大汤圆,是不能敞开吃的,每人就四个,没吃饱,也只能吃那没馅的实心小汤圆了。

  汤圆好了,等不得凉了,孩子们就急急地咬上一口,那溶化了的猪油白糖水哧溜一下就进了嘴巴,好烫啊!兄弟几个烫得龇牙咧嘴,那滋味至今忆来,还觉得真是香甜啊!

  大年初一,全家老小都穿扮一新,个个精神了许多。这一天,一般是不去亲戚家拜年的,就是玩和吃。年夜饭没吃过瘾的那些好菜,初一又可以美美地继续品尝。吃完午饭,便可以结伴去街上玩了。

  扬州过年时最热闹的当数国庆路,不算宽的马路上,人来人往,脸上都喜气洋洋。路边,许多店门都开着,卖着各种孩子们喜欢的“掼炮”、“洋片”、“鬼脸”、拨浪鼓等“耍货”。

  初二开始,我们便跟着大人,一家家去给亲戚拜年了,进了大舅、二舅、姑妈家的门,都先向长辈们鞠躬,道上几声恭喜。长辈们都捧出花生、糕点之类的,同时给我们每个孩子一张或大或小的票子,这口袋里的压岁钱渐渐多了起来,一个“年”下来,有时能多至三、四元钱,对孩子来说,这可是一笔了不起的钱啊!

  这往后的几日,孩子们天天好吃好喝,还能拿到压岁钱,胆子比平日也大了许多,即使闯点祸,大人也不会打你屁股,说:“过年打孩子,就是打一年那,不吉利!”如此快乐无忧的好日子,一直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才算告一段落。扬州那儿,一般是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大约在正月初五以后,国庆路上便渐渐成了各式花灯争奇斗艳的灯街了。扬州城外四乡八镇的扎灯人,用担子挑着自扎的花灯进了城。那灯的花样还真不少,有荷花灯、藕灯、金鱼灯、飞机灯、兔子灯、西瓜灯,琳琅满目,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

  我口袋里虽有几元钱压岁钱,但总舍不得花钱去买,我仗着自己从小也有点儿艺术天赋,便仿照街上卖灯人的样式,自己动手,将家中坏了的竹篮拆下来,做成五角星灯、兔子灯的骨架,再分别糊上红纸、白纸。纯白的兔子灯不太好看,我又剪几个窗花贴在灯上,再用牙刷沾点水彩颜料,在玻璃片上轻轻一刷,那五彩颜料便喷洒到白纸上,白兔子灯立马就变成了花兔子灯了,漂亮极了。

  待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在灯笼中插上一根红蜡烛,几个孩子举着灯在小巷中转上几圈,蜡烛的火苗跳动着,将孩子们的脸映得红朴朴的,一个个心里可美了。

  旧时,扬州一带,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上灯那日,孩子们还可以再美美地吃上几个汤圆,落灯之日,每人来上一碗香喷喷的阳春面,就算与新年拜拜了。元宵节过完,孩子们身上的新衣服就得脱下来交给母亲,收起来以后再穿了,那过年的包子和菜肴、糕点,也已消耗怠尽,学校又快开学了,全家人又过起了平日节俭、窘迫的日子。在孩子们的心中,就又开始经受着“过年”的诱惑,盼着下一个新年的来到了。

春节的散文3

  多年来,我已习惯一个人孤单的生活,为什么当初你不选择和我在一起?我每日唱着孤单的歌(那些思念的歌、怀想的歌……),艰难度过了多少日夜。

  不同的天空,不同的地方,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一切可好?一想到和担心你,我就紧张、心痛、窒息般难以呼吸。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天总是喜欢折磨和愚弄人,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相爱(既然不能相爱,为什么还要相遇?)!

  很不习惯看不到你的日子,很不习惯一个人的孤寂和冷清,很不习惯灵魂被抽空心已破碎像一个空壳每天强颜欢笑、自己打气坚强地工作和生活。

  真的想你了,在这些分别很久的`岁月,在这些联系很少的日子。

春节的散文4

  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将在新年的第一个节日—-“过年”欢娱着铺洒开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把过年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阳光暖暖地照着,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味道。从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从那红红的春联中,从人们舒畅的笑脸、闲适的心情中,从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过年特有的氛围。它浓烈得像一杯陈酿的美酒,醉了富裕起来的千家万户。

  过年是孩子们永远的期盼。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过年就意味着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吃美味,走亲戚,还有不菲的压岁钱。我小时候,一过“腊八节”,就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过年来临。因为过年来时,我可以饱餐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味佳肴”无非就是白面馒头、黄米面油炸糕、油炸豆腐,猪肉粉条,还有家里自制的小点心。初一这天一大早,我就起来,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新鞋,梳上两个羊角辫,用鲜艳的红绸子再扎上个蝴蝶结,打扮好了,我就冲出家门,一路小跑着去敲小伙伴的院门,有意无意地在炫耀自己那份自信和美丽,让小小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

  过年是家庭主妇们的忙碌和辛劳。为了迎接过年的到来,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一入腊月就开始忙乎了。扫家除尘,购置年货,洗衣服,洗窗帘,炸鱼,炸肉,真是不亦乐乎。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在过节的忙碌之中了。

  过年是上班一族们一年里难得的放松和休闲。放下公司、厂矿、企业里冗烦的事务,携妻带子(女)回家与父母团聚。给爸爸买一件流行时尚的羽绒大衣,给妈妈买一件款式新颖的羊绒外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膀,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碟;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生活的事情和妈妈聊聊,聆听爸爸的教诲 母亲的唠叨,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感受到我们作子女的孝顺和仁爱! 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爱和亲情谱写一曲和谐的华美乐章!!

  过年是老年人看到儿孙承欢膝下时的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家家门前挂起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室内,丰盛的团圆饭摆上餐桌,全家人围坐桌边,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举起酒杯,祝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祝福青年人事业腾飞,前途广阔;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有所成。看着这温馨的场景,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如花般开心的笑容,那眯缝的眼睛里流露出醉心的甜蜜。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出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这样一个团团圆圆。

春节的散文5

  今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举国上下,都在等待着这一刻,都在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看晚会喽!快来呀,要开始了!”冲进客厅,看着手机上的数字,我兴奋地跳起来:哈,要迎接新的一年喽!今年的春节晚会会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真令人期待呀…。想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脚步已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跳起了“迪斯科”。

  八时整,电视中传出悦耳的音乐声,伴舞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主持人们齐齐亮相,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欢声雷动的掌声中拉开序幕。

  一曲又一曲动听的.歌儿,一支又一支优美的舞蹈,一个又一个风趣的小品,看着这些精彩非凡的节目,我们有时捧腹大笑,有时沉醉在歌舞中,有时又感动地热泪盈眶,还为那神奇的魔术而惊奇…。这么多节目,而我印象最深的无非就是“农民工舞团”的舞蹈表演了。

  这支舞团是由从各地来深圳打工的“打工仔”组成的,他们有的是刷墙的工人,有的是在汽车维修厂打杂,有的在餐厅送外卖……这些自发组织的农民工们每日晚上都在广场上练习,他们为了跳街舞,头发被磨掉了,成了秃顶,韧带拉伤了,手、腿摔青了、紫了,破皮了,还遭人斥责,挨了不少白眼。但这一切都没有成为舞团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坚持不懈让他们登上春晚的大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他们!

  窗外陆陆续续响起烟花“开放”的响声,我、小沫都有些迫不及待,拿起烟花,硬拽着哥去了顶楼。

  此时已临近十二点了,巫山县原本寂静的夜空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嘭嘭”声、欢呼声、笑声溢满了小县城,仰望,大的、小的、红的、绿的烟花展现在眼前,我们也舞起了小烟花,庆贺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最后,以一首《难忘今宵》结束了这次的春晚,我也跟着唱着,啊,今日真是难忘,此时此刻,我还是很兴奋,因为新春到了,我又长了一岁。

春节的散文6

  年味儿还未散尽,人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年是越过越没意思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已经不是困扰普通百姓的难题,人们心目中的“年”,就是放几天长假,与久未见面的亲朋好友聚一聚,吃吃饭、打打牌、串串门,在走亲访友累得精疲力尽之际,就又要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去了。精力透支不说,财力也难以支撑。这不由得让我们愈加怀念起小时候过的那些虽然物资匮乏却欢乐多多的“年”来……

  那时候,商品匮乏,物资紧缺,买东西要凭票,我们这些女孩子就盼望着过年,能穿上一身崭新的花衣裳。供销社里的商品在过年的时候,会比平时丰富许多,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要数那些几分钱一张的花花绿绿的年画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应有尽有,古今中外无不涉猎。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历史典故年画了,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闻鸡起舞、铁杵磨针……等等,在我幼小的心灵刻上了深刻的印记,即使不买,也要看个够。家庭主妇们也一改平日的节俭本色,从油盐酱醋到糖果布料,尽可量多地大包小裹往家买,孩子们乐得跟在后面撒着欢儿地跑。然后把妈妈分给自己的那份苹果、糖块、花生、毛磕儿(葵花籽)和鸡蛋小心翼翼地藏好,留着待日后一点一点地慢慢分享……

  最热闹的要数大年三十了。这天一大早,孩子们就会穿上新衣服,然后相约到一起,走家串户去拜年,一圈走下来,衣兜的糖块儿、花生也就装满了。等到疯够了、闹够了,各回各家吃午饭,下午再美美地睡上一觉,醒来后,已是掌灯时分。女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动手、用罐头瓶制作的小灯笼,在里面放上一支短短的、细细的红色小蜡烛(俗称磕头了,意即磕头的工夫就点没了),然后就跑到外面去玩,看谁的灯笼做得好,比谁的蜡烛点的时间长;男孩子则把珍藏已久的花炮拿出来,尽情地放、尽情地笑、尽情地跳……节日的夜晚,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按照习俗,不出十五便是年。从初二开始,一拨又一拨的.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秧歌、高跷队就会到各村去演出。孩子们会在在喧天的锣鼓和欢快的唢呐声中,第一时间赶到演出现场。还记得当年,因为年幼无知,看到那些画着浓妆、穿着鲜艳演出服装的演员时,竟突发奇想,把脚伸到了高跷演员的高跷下面,痛得龇牙咧嘴,愣是没敢吭声。在正月十五这天,孩子们又会一窝蜂地聚集到一块儿,来到村头已结了厚厚一层冰的水塘,躺在上面滚冰,取“滚病”之意,期盼新的一年里祛除所有的灾病。姐姐带着妹妹、哥哥带着弟弟,大家在冰面上滚做一团,欢快的嬉笑声、紧张的叫喊声响成一片,快乐至极;滚过冰之后,大家又会找那些高大的树木,背靠着大树作欲背状,口中还念念有词:“大树大树你别长,我长三年你再长”,虔诚至极……

春节的散文7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小时候那种期待的劲儿似乎早已消散殆尽,反而是圣诞节、情人节等倍受欢迎,到了过节那天约上关系好的朋友一起吃饭、唱歌,再看电影,大概这才算是个愉快的节日。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虽说年前将近需要忙碌一个月时间,但人们心里都是喜悦、期待的,因为在外生活,工作的亲人们都会为那特殊的一天从东南西北不远万里赶回来。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家乡的习俗是每逢红白喜事或者过节做臊子面来招待客人,过年更是少不了,所以母亲会提前把肉哨子炒好,还需切好多葱花,炸豆腐片,肉是为了增加哨子汤的香味,葱花与炸豆腐都是做漂汤用的,还有搭汤用的底菜,炝好的香醋等这些都得备好备足了,而那细长、滑溜又劲道的面条必须得几天以前就压好晾着。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这让我也想起了莫言《过去的年》中一句话,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

  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从中间折断露出里面的药硝灰,几个围城一圈或者各种图形,用香烟去点燃,胆小的孩子捂住耳朵远远地躲起来,药硝灰遇香火点燃瞬间燃烧,有的还炸响到处乱蹦,自然添了不少童趣,放完鞭炮之后母亲还会带着孩子们跪拜神灵祈福保佑,到这里一个年便是过去了,但是那时正月里走亲戚也是照样热闹。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虽然一切都在改变但是在中国人传统骨子里永恒不变的是这样的日子中的牵挂和匆忙奔家的念头,这样的节日终究是温暖幸福的。

春节的散文8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家永远是个牵挂。每到过年,家就成为心头那永远割舍不掉的心事,家和年割舍不离,家就是根,家就是亲情……它就萦绕在每个游子的生命里。

  每到过年,那段短短、长长的归乡路,也就成为每个在外游子的“征程”。我在路的这头,家在那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期盼在那头……

  回家,回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每个游子过年回家的心情,那就是“急”,人是急的;心是急的`;匆匆的脚步也是急的;只有进展的火车不急,总是一而再的迟点、迟点……

  人是急的 心是急的

  匆匆的脚步也是急的

  只有进站的火车 不急

  总是一而再的迟点 迟点

  站台上空气 很冷 很冷

  而你 却是满头大汗

  手里 多天前买好的车票

  早已被手心的汗水 浸湿

  回家过年!回家过年!

  近来北方有雾 南方大雪

  这些都无法阻挡 回家的脚步

  南雁北归 北燕南飞

  每一年都在这样一个交点

  你往北走 我往南回……

春节的散文9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春节。瞧,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人络绎不绝,有在买新衣,有买春联,有在办年货……街上热闹非凡。

  妈妈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家里充满了节日气氛。为了准备年夜饭,大人们早就忙开了,杀鸡宰鸭,洗菜、做菜、忙不亦乐乎。厨房里不时传来叮叮咚咚锅、碗、瓢、盆碰撞声,这响声交织成了一支美妙乐曲。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美味佳肴,这里面有绿油油蔬菜,香喷喷荤菜,各类营养汤,还有各色甜点。我看到满桌子色香味俱全菜,我等不及了,夹起一块红烧肉就放到了嘴里,真是美味啊!我又吃了一块,感觉越吃越有味。夹起了一块鸡翅,咬了一口,香嫩可口!真是欲罢不能。等爸爸妈妈他们就坐时,我和表弟他们已经消灭了很多菜了。我们几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频频举杯欢庆……

  饭后大约半小时,妈妈又搬出了许多水果,有甜甜香梨,有黄澄澄柑橘,有红通通苹果,还有……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时钟指向八点了,全家人聚集在大客厅看《春节联欢晚会》,“哈哈哈”一阵阵欢乐笑声不时地荡漾在客厅里。

  新年钟声还没敲响,烟花就迫不急待从地上“轰,轰,轰”地腾起,向人们报告新年来临。它真美啊,有像弯弯垂柳,有像天上落下流星雨,有像天上绽放锦花,更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是这发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一张张圆圆可爱笑脸。

  时间差不多了,送走了亲戚,也送走了牛年……

春节的散文10

  一年一度,从不失约的“年”,再一次如期莅临乡村农家。

  今年的“年”,似乎来得有点仓促,有点潦草,农家人大多还没有从阳历新年的闲适与散淡中缓过神来,旧历的“年”,便静悄悄地登堂入室了。农家人的年,不像城里的年那般火热,那般豪放。城里人过年,又是赶庙会,又是唱大戏,又是舞龙狮,又是办展览,花样百出。

  乡村过年,讲究的是一种平实,一种随意,一种从容,不张扬、不摆谱、不虚荣,自娱自乐。四里八乡透着年味,像纹火熬出的老汤,总是在人们尚未十分留意的时候,静悄悄地透出香来。就连那些准备在大年前后火一把的农家小店,在进年货的时候,也是悄然不觉中进行。等开始意识到年关将近的时候,那些琳琅满目的`年货,大红的喜庆,早就摆满了货架和柜台。

  年三十到了,乡村依旧平静如常。农家人过年所有的仪式,都是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红春联是悄悄贴上的,红灯笼是悄悄挂出的,财神爷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这一切里透出的丝丝喜庆气息,也都是淡淡的,像自家土法酿制的谷酒。只有孩子的追逐,惊慌了村子的狗,不时提醒,真的是过年了。

  城里过年讲热闹、讲排场、讲档次,高跷满街踩,扇子满街舞,锣鼓满街敲,彩绸满街耍,彩旗满街飘......要么就是拖家带口,一家老小赶大集般一股水地往那些人满为患的风景名胜区拥挤,说得时尚点是旅游过年,说得粗俗点是凑热闹,受累不说,有时还会凭空惹出一肚子的闲气。

  农家人重年俗、重礼仪、重传统。过年忌讳远行,忌讳奔波,连远在万里之外的游子,也得在年前风尘仆仆地往家赶。农家人过年,图的是个团团圆圆,图的是个家人团聚,无论老小都得守在家里,守在父母双亲身边,做年糕、杀年猪、办年货。年关要大扫除,要除旧迎新。除夕夜的饭是团圆饭,得精心准备上八荤八素的一大桌,得一家人围在一块热热乎乎地吃喝。吃年夜饭前,还要由一家之长领着大伙拜祭祖先,敬奉家神。万不能像城里人过除夕,为图方便,图省事,随便找个酒楼饭馆什么的草草了事,让祖先挨饿,让家神冷落。

  农家人最讲究的是守岁仪式,它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温馨。窗外是满天的寒星,屋内是温暖的炉火。全家人聚在一起,泡一壶浓茶,温一蛊小酒,喝着、呷着,或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算计未来一年的生计;或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谈心叙旧,一起等待新年的来临。旁边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央视送的年大餐,但一家人谁也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难得聚在一块重温亲情的机会,这远比联欢晚会更有吸引力。年初一要赶早开财门,然后是挨家挨户地拜年。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不是走亲戚,就是相邀上平日间相处融洽的邻里街坊,轮流做东家。

  城里人过年,重形式,重表演,花样迭出,怪招连连。农家人过年,则追求的是一种感悟,注重的是一种心态,讲究对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

  城里人过年,像喝酒,求一个醉字。农家人过年,像品茶,重在一个味字。

春节的散文11

  去年春节前,在省城的儿子和媳妇换了新房子,为了表达孝心,小夫妇俩盛情邀请双方父母到他们的新家过年。

  除夕上午,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味,一直到午后才渐渐消停。原来,合肥本地和不少外迁来的人家,有中午吃年饭的习俗。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生怕落到最后。各处乡风汇集省城,吃年饭的习俗,同中有异,不一而足。

  半下午,小区附近有零零星星的鞭炮声响起,循声望去,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在道旁,或在河畔,或在树林中,焚烧纸钱,火光闪闪,青烟袅袅。每逢佳节倍思亲,许多地方有除夕祭祖的习俗,一些外迁来的人们,远离家乡,不能亲临先人墓地,只能隔山隔水,默默祈祷,遥寄思念之情,场面庄严肃穆,令人动容。

  华灯初上,屋里闪亮辉煌,暖意融融。儿子带孙子到楼下去放鞭炮,我和亲家公一起贴春联。本来有邮局赠送的现成的春联,我不喜欢千篇一律,还是亲自写了一副大门联,上联"春风送暖花吐艳",下联"玉堂生辉瑞呈祥",横批"辞旧迎新",切合住新房、迎新年的意思。阳台的玻璃门贴上"恭喜发财"和"羊年大吉"的窗花剪纸,卧室的`门都贴上"福"字。亲家公有意把"福"倒贴着,我会心地笑了。

  开始吃年饭了。我们的年饭安排在晚上,名副其实的年夜饭。丰盛的菜肴摆满桌子,五彩斑斓,热气腾腾,香味扑鼻,这是妻子和亲家母的杰作。两个火锅,一个麻辣,一个三鲜,美其名曰"红红火火";两盘圆子,一盘山芋粉,一个糯米粉,叫做"团团圆圆";两盘鱼,一盘红烧鲫鱼,一盘清蒸鲢鱼,称作"年年有余"……这些地道的家乡菜,不但味道别具特色,其名称也寓意美好,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团圆年夜饭,不可无美酒,白酒红酒,各取所需,大家春风满面,频频碰杯,相互祝福。儿子结婚五年,孙子已有三岁,平时我们夫妇和亲家公、亲家母见面不多,这也是第一次和他们一起过年,叙旧话新,分外亲切,情之所以,兴之所至,把酒言欢,开怀畅饮。

  酒酣耳热之际,大家纷纷送给孙子压岁钱,小家伙兴奋无比,一一笑纳,然后以奶代酒,挨个儿敬酒,夸张的动作,稚嫩的话语,引来阵阵欢笑,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

  年饭过后,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边看春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第一次在儿子家过年,也是第一次在省城过年,又是第一次和亲家一起过年,那全新的环境,那暖暖的亲情,那浓浓的年味,一起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春节的散文12

  回家,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每年的必修课。过程伴随着期盼和艰辛。

  对一年回家一次的游子来说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不仅仅是和父母团聚,也是年终自己对自己一个交待:证明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忙活。就像年三十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定要听到《难忘春宵》那首歌才算是完美落幕吧!

  汽车启动,伴着一轮红彤彤的夕阳,被晚霞的丝带牵引着。

  追逐落日回家,感觉有着儿时和小伙伴在麦地里玩累了被妈妈吼着叫回家吃晚饭的感觉。

  夕阳也被叫回家吃晚饭去了,天渐渐暗下来,路过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路过一座座本没有交集的城市。

  随着夜晚的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亮了起来,车内外的温差被拉大,汽车的玻璃窗起了雾气,窗外的霓虹被汽车甩了一路,透过车窗只剩一层层光晕,扑朔迷离。

  夜深了,蒙着一层水雾的车窗不知被哪个思想客用手画了大大的“回家”两个字,“回家”两个字下面玻璃窗的水沿着画痕积聚,流淌成两行水珠,那是思乡客的两行热泪。

  我椅着“回家”便入梦,梦着回家的甜蜜。

  再睁开眼已是第二天7点,错过了日出,遗憾不已。

  心慰的是汽车已经驶入了北方的境地。家乡独有的一派风光映入眼帘。

  北方的.冬天,大地上除了青青的麦子一片荒芜。不剩一片叶子的树一排排立在公路两旁,像接受被检阅的士兵,赤裸裸却毫不羞涩,腰板挺立,站姿标准。这树依旧如往年:一样的枝,一样的叉,唯一不同的是树干粗了一圈。我想,今年妈妈的脸庞会如往年一样:一样慈祥的笑容,一样热盼的目光,不同的是眼角会多一道皱纹,头上多一根白头发吧。

  沿着树干往上看,是树的叉,树的枝,一团黑?

  是鸟筑的巢!

  是麻雀的杰作,鸟巢是他们温馨的家,高高在上,俯视乡村一切有炊烟的房屋。

  我慢慢发现汽车每行驶10秒钟会看到有一棵树上一定会有一个鸟巢,甚至有两个鸟巢,没错儿,一棵树上被筑了两个!

  这样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我猜楼上楼下不会是邻里关系那么简单,应该是一家的两代人或者是亲家的关系。

  汽车经过一个又一个鸟巢,我看到有一家一只鸟在窝边上抖动着翅膀,一会儿瞧一瞧麦田,一会儿头底着看着鸟窝,象是等待伺机,又象是对窝里的小鸟雏说,妈妈去給你们找美味的虫子吃。

  无疑,小鸟雏是幸福的,每天都可以天真地仰着头怀着希望与好奇等待妈妈允诺的“美味”。

  哦,不止如此,长大后可以粘着妈妈,妈妈飞去哪里,便跟着飞去哪里;鸟巢筑在哪里,哪里便是家。

  不会像我这样每年过年奔波于两个城市。

  城市的发展,满足了我们的欲望,与之相随的是拉大了与亲人的距离,减少了对父母的问候。

  “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孝道,我想也是古人的先知,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吧!

春节的散文13

  1月29日

  列车在前行,熟悉的山川、河流和田野渐渐远去,我坐在窗边,捂紧内心仅存的乡情,用轻微的乡音,与故乡道别。一年的春节又过去了,回想在家的情景,历历在目,不觉有些恍惚。我知道,我需要记下一些东西,因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因为心里那份永恒的爱。

  1月17日

  天很冷,车子在公路上行驶,隔着窗玻璃,外面的一切如此熟悉,山还是那么高,直插灰蒙蒙的天空,连绵起伏;田野一丘连一丘,枯黄的野草铺在上面,成一大片,有一种荒凉之美;木房子精致朴实,门前的院落,立在石上打鸣的公鸡,乡间小路奔跑的孩子,如此亲切……我只觉得,一股浓浓的乡情从心底往上涌,让我想流泪。

  是的,故乡,我回来了。

  越来越近,穿苗衣、戴银饰的人逐渐增多,乡音越来越近,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映入眼帘,到了,美丽的湘西,我的故土。整整一天,我们走街串巷,苗衣、苗鼓、银饰、手镯等等,看了个遍。听着街头巷尾唱着的苗歌,那亲切的曲调,熟悉的歌词,让我激动的想流泪。

  1月18日

  这一天,家里准备杀猪。在苗寨,杀猪前,必须先请人算好日子,哪天可以杀,哪天忌讳,都有规矩的。阿妈一大早起来,在猪圈旁点香烛,烧香纸,以作敬神。然后才着手准备杀猪的家什,杀好猪后,得请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吃饭,以表敬重。

  邻家的小孩,一大早来我家玩,等着取猪尿泡当气球玩,这也是我们儿时最爱玩的游戏。乡里的孩子,没有五颜六色的气球、足球,只能“就地取材”,但我想,童年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欢快的笑声也是一样的。吃饭时,看着他们依然玩的兴高采烈,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幸福和感动。

  1月19日

  连续几日阴天,并没影响我的心情。因为今天要打年粑了,选上好的糯米,用甘甜的井水洗净,装进密封的麻袋,再放入水中泡一周左右,这些工作,阿妈早做好了。

  我一大早起来,把米从麻袋里舀出,再清洗几遍,拿出特制的木桶放在烧好的水中,然后慢慢往里加米,再洒一些特制的'碱水,用水蒸气慢慢蒸熟,那清香的大米味道,老远都可以闻到。米熟后,一粒粒洁净、白皙、饱满,盛在小碗上,和上地道的酸菜,是上好的佳肴。寨子里的孩子都跑来,每人盛一碗,大口吃起来。

  接下来,得准备好干净的石槽、木槌,把蒸好的糯米倒进石槽里,几个青年拿起木槌,开始你一锤,我一锤打起年粑来,没多久,一粒粒糯米便成了糯米糊,和木槌粘在一起,得花很大力气才能拿起来,我们一个个满头大汗。可一点不觉得累,想到这是自己打的年粑,心里甜滋滋的。

  1月22日

  这一天是我们苗寨过年的日子,天没亮,爸妈就起来做早餐了,自家的腊肉;自家养的土鸡、鸭子;自家做的坛子酸鱼;自家地里刚打霜的清甜的大白菜……都是绝好的美味。

  饭前,得先祭主,敬菩萨,作为家里的长子,我跟着阿妈到祖先的灵位上,烧烛火,点纸钱,鞠躬,又到菩萨庙里拜祭,才能动筷吃饭。这古老的习俗,千百年来在苗寨流传,从未断过,虽然我不信奉鬼神,但作为苗裔后代,我得遵守祖先定下的规矩,也顺从长辈的意愿。

  一家人围在火锅旁,吃饭,喝酒,地道的家乡菜,跟亲人一起围桌吃饭的氛围,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熟悉的笑声,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桌椅板凳,我连忙夹菜扒饭,忍住即将流出的泪水,我知道这样的场景不会多有,或许,一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都难得,阿婆说:“我八十二了,今年能跟你一起吃饭,明年就不知道了。”一句话,说的我如鲠在喉。

  一生中,有很多东西,我们无能为力,只有且行且珍惜吧。

  1月23日

  这一天,是我不能忘记的日子,寨子的妇女、姑娘都穿起来苗衣、戴着银饰、穿着加厚的暖暖的绣花鞋,男子穿着苗衣、戴着头裹、系着腰带,聚集到广场,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妇女打起了苗鼓、跳起了苗舞,男子舞起了长龙……那翩翩的舞姿;那“咚咚”响的充满韵律和节奏的苗鼓;那舞动的飞龙;那阵阵的掌声和欢呼声……恍惚中,我放佛看到古老苗家篝火晚会的那些夜晚。听长辈说,很多年前,在盛大的节日,苗寨的长老都会举行这样热闹的活动,还有对山歌、赤脚踩刀爬木桩、斗牛、抛绣球等等。如今在汉化的过程中,已丢失了许多。

  快五十岁的阿妈,也穿着苗衣,在打鼓队中,虽然上了年纪,打起鼓来依然灵活轻快,不输给年轻的姑娘。看着她在人群中开心的笑,我心里有些宽慰,希望母亲永远那么快乐下去。

  1月25日

  今天特意去叔叔家,一座离县城更远的苗寨,青一色的木房子,隐藏在深山树林中,远远的,可以清晰地听到鸡鸣狗吠,进了寨子,偶尔遇见苗家的姑娘,远远地,便脸红,羞涩地低头,看着她们苹果一样泛着红晕的脸庞,偶尔轻轻瞄过来的水灵灵的大眼睛,目光对视时,慌乱中的闪躲,小鹿一样的焦急或不安,你不禁会恍惚,这样的场景,在物欲横流、焦躁不安的社会里,还有多少这“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呀。

  我不能说,再也不能多说一句话,在湘西,在这样的苗寨,真的,你所能剩下的只是安静,只是慢慢让自己和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

  回家的路上,我走到山顶,俯视整座村庄,在烟雾缭绕中,一切都显的那么缓慢而安宁。屋顶上残留的白雪,像一朵朵洁净美好的时光;那从青瓦缓缓升起的炊烟,那么宁和和安详;静静从村前流淌的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谣;一棵棵四季常青的树,怀抱着不老的村庄,构成了诗一般美丽的意境……

  哦,这就是我的家乡,是我一辈子不能忘怀的生源地。无论离去或者回来,它永远都是我心底最洁净的一片土地,有着初恋般的圣洁和美好。

  2月5日

  今天,我记下这些文字,不为别的,只为心底那份永恒的眷恋和感动。我知道,或许明年,或许今后的很多年,都很难在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有,也难有这样的心境。改变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成长,还有心境,还有许许多多无法言说的因素。

  可是,我亲爱的苗族,我亲爱的苗寨,我亲爱的苗人,我亲爱的苗家的一切的一切,我和你们永远都是在一起的,永永远远不会分离。

春节的散文14

  怕过年,年还是要过的。每年一次,逃不掉。

  过年有什么好怕的?当然有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年年过年年年窘。作为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的恐惧应该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吧,说出来减减压力,也算是为岁月康健积德行善。再说了,怕就是怕,没有必要遮掩隐瞒。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首先是怕熟人问工作。为了表示关心,人们一见面当然会问工作了。现在人问你做什么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打探你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人脉资源等。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职员,没有官位没有财力没有人脉,他们就会叹你没有希望,一扭头稍不留意,鄙夷之情便会流露出来。我和爱人都是中学教师,每天只和孩子们打交道,自然是没有官运,更没有社会活动能力,工资数目又极度寒碜,有一年曾被一群人讥笑为不如没有上过大学的泥瓦匠。当面讥笑,毫不留情。我不知道现在人都怎么了,如此势力直露,远远胜过最火爆的鞭炮炸裂所呈现的效果。是呀,我们的工作只是督促看护鼓励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学知识懂礼数乐探索求上进,以便成人成才成气候。没有比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的事了,凭什么嘲笑我们呢?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商界奇才或者官场要人?高收入人群固然值得羡慕,但是,作为普通人守护好自己的清淡生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简简单单地过下去也不失为一种有滋有味的人生境遇。世俗可畏呀。可是,我们又必须故作镇静地回答,却不想知道对方听后真实的心理活动。

  其次就是怕囊中羞涩无力支撑。过年,对于我们常常意味着承受痛苦无奈和入不敷出的压力。朋友亲戚圈里,人家送的年货都是奢侈品高档品;我们呢,只能操办最普通低价的物品,还往往取东舍西,不能周备。人家给晚辈们发压岁钱都是动辄上千上万;我们打肿脸充胖子也只是在三位数上徘徊。人家春节全家齐动员国内国外游走开眼界;我们只能宅在家里看电视、走出门去溜大街。差别大了去了,由不得你不脸红心虚。可是,能怎么办呢?谁让我们仅有那点可怜的工资呢?过了年,日子还是要过的,总不能为了几日逍遥,拿出所有的积蓄血拼对举,接下来挨饿受冻不过活吧。

  三怕走亲串友。常年守在学校圣地,对于社会人际交往早就离轨脱节了。心诚意实,开言陈腐,是我们教师群体的共同特点。更不会张罗寒暄,甜言蜜语,八面玲珑了。往往出了丑还不自知,更别说为大家烘托出喜庆气氛,掀得几分热闹高潮了。礼尚往来呢?既不能吝啬抠门低俗寒酸,又不能太高调装大方穷破费,真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计可施。还有就是除了吃喝还是吃喝,不消几日,身体就要闹意见出状况、甚至祸不单行。

  眼看新年将至,一大堆的问题都争先恐后涌上心头,敲打着我脆弱的小心脏。当然了,我也会想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就会逐一解决了。但是,解决起来是多么地伤脑筋呀,东拼西凑,斟酌盘算,反复衡量,才能一一拿下。困难解决完了,春节也就结束了。你说累人不累人?憋屈不憋屈?过完年,静下心来想着自己的年龄又长了一岁,一事无成,衰老在即,又有几分压力毫不留情挪移到疲累的双肩,非要到春暖花开的三四月份才能心有不甘地放下包袱,以便轻装上阵。

  过年,本是家人团圆共同祝福的幸福日子,可是被这些事情缠上就有些哭笑不得、无法轻松了。多么想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年呀,那时候,苦恼的是父母,我们只需享受锣鼓鞭炮新衣服小零食就行了。如今,人到中年,诸多滋味拌和着年味,自然是五味杂陈,隐痛难言。

  不过还是要祝愿新年新气象。毕竟是最有质感最有分量的节日,任何困难担忧都无法阻挡随之而来的期盼和快乐。爆竹不放也罢,为空气质量做点贡献。

春节的散文15

  过年的几天,饭后站在阳台上,默默地抽烟。困了,睡。睡前或是睡醒,睡着还是睡不着,我的思绪却一直飘忽不定,犹如天空的白云。

  虽然,我居住的城市离老家几十公里的路程,但终究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电视上不断播放着各地的过年风俗,也不断地勾起了我思念老家的愁绪,且越来越浓,越来越密,化解不开。

  老家树多,水多,山多,草多,花也多。

  回趟老家其实不难,但回去又能怎样。老家已不是原来的老家。城镇化已使老家不复存在。老家的人们都已住在城里楼上,他们的日常生活已跟我无多差别。

  我想润一下老家的牛毛细雨。就那种密密的,绵绵的,无声,像牛毛一样的细雨。让那湿漉漉的气息浸在我的身上。

  我想淋一下老家屋檐上的滴水。就是那种雨后初停,屋檐上一串一串地滴下来,先还是密的,连着珠儿,后就缓了,晶莹的,亮的,苑如白色的葡萄汁一样的,砸在地上声音有琴意的水珠儿,让它砸在我的头上、脸上、心上、脚上。

  我想听一老家的狗咬声。就是那种流动着夜气,没有星星月亮,黑气浓密得化不开,无边无际的黑夜里,在黑暗中走夜路的恐惧中,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突然听到的狗叫声,让那好像是黑暗中的灯、更像是亲人般的温馨似的狗叫声,让我的心松下来。

  我想和一下老家的蛐蛐声。就是那种每当夜静人睡的时候,蛐蛐那一声长一声短来跟我说话时,那种不离不弃的态度,那种不高不低的耳语,在我觉得孤单时,当我心里有了什么郁闷时,我叹它也叹,我喃它也喃的蛐蛐声,让它伴着我,安慰我,直到天亮。

  我想看一下老家倒沫的老牛。就是那在槽前卧着,半轮残月,两只牛眼,一嘴白沫,透着安然、宁人的老牛。让老牛的牛粪气味氤氲黄昏,在那种混杂着各种青草杂料的气味散发出来的气场里,让我自如、自贱、心态低低的,更加安祥,更多淡然。让我聆听老牛那像是要把日子定住的“哞”声。

  我想钻一下老家静静的场院后的麦草垛。就是那种在天空宛着圆圆的月亮的秋日的夜晚,我钻进去扒一个窝儿,头朝外爬在里面,或是头朝里躺在里面,静静地胡思乱想的麦草垛。天上一个月亮,净净的,晶晶的,就照着地上一个我。其实,也没想什么,就是老想……该多好。

  我想在老家的黄土墙上钉一个木橛儿。就是那种经汗手无数次摩挲出来,在岁月里已发腥发黑发亮的楔在墙上的那种木橛儿,或叫木楔儿。让我在上边挂些套牲口的皮绳、皮拥子、皮笼头;挂些镰刀、木杈、木锨、木斗;草帽、扫帚、筐子,筛子;挂些红红的辣椒,金灿灿的麦穗,白中带绿的萝卜干和落满灰尘的艾叶,还有一团一团的女人的头发,或许还要挂一包遗忘很久了的、纸已发黄了的菜籽或老鼠药什么的,让我体会那种敢于遗忘但又不能遗忘的陈旧和挂出来、晒出来的日子。

  当然,因为在过年,我最想吃一顿老家的北山羊肉。就是妈妈煮的自家养的那种吃北山草长大的羊肉,那虽缺乏调味品,只放些粗盐粒,连花椒、姜片也没有,开锅后撇掉沫子,汤白白的`,肉烂嫩嫩的羊肉。还有吃完肉,锅里再放些土豆块,泡些馍馍,撒些香菜,能吃好几顿的羊肉汤,让我重温一下妈妈的味道。

  年过完了,我的愁绪还没化开。人一上年纪,就会怀旧。怀旧,总会想到风俗。想到风俗,自然会想到吃的。不在老家,总会想念老家。想念老家,总会想念老家的一切。其实,乡愁,就是想念老家的一切,包括老家的过去。也是老家给自己身上传承和打上烙印的一种文化,跟现有的大致相同但却有差别的文化的碰撞。乡愁是从树上落下的一片飘荡异地的叶子,难以回到树上的无奈,跟乡里的人坐在家里为过日子而发愁是两个概念。

  越来越无味的年,惟思念老家的情思越来越浓,浓的化解不开。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实用)05-24

春节的散文[热门]05-24

春节的散文(精选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精华(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集锦15篇05-24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

散文—绿叶07-22